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2022-04-24 17:01: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作文》,欢迎阅读!
以中,国文,化为,作文,主题

以中国文化为主题的作文

篇一:中华文化中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中国文化也举世闻名。有人说:“中国人一辈子能学别的国家的语言,外国人一辈子学不了中国文化。”同样如此。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人能够,甚至敢说,完全学习中国文化。然而,许多人说他们已经完全学会了英语。由此可见,中国文化博大精深。

在我们周围,有中国文化的表现形式,从我们的谈话到中国人民的传统节日。

如果外国人和中国互相讽刺,那就是不自量力。可以说,中国人嘲笑他们,可能以为他们在夸他们。我有过这样的经历,就是在讽刺姐姐的时候。记得有一次哥哥尿床,她没闻到,我就笑她鼻子被堵了。结果她说:“我对气味不敏感,主要是经常要和你在一起。”就在我第二个和尚想不明白的时候,她又补充了一句:“那是因为你更臭更熏。”我无言以对,不得不转移话题。

中国文化也体现在我们的传统节日上,比如春联;元宵节在灯笼上解谜;中秋节赏月.

今年春节贴对联的时候,因为上下联没有明码标价,我分不清,所以前几副贴反了。后来姐姐说他们老师教我上联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一两个音,下联最后一个字一般是三四个音。理解了之后,就没有再贴错了。后来姐姐也考了我,告诉我一副对联让我分上下对联。他现在才开始学用,当然学的也快。我对二姐说:“你就不能让我骄傲吗?“这个春节不仅让我们感到快乐,也让我们学习知识。可见生活中中文无处不在!由此也可以看出,中国文化博大精深。影响深远。

中国文化不仅是这些,还有诗、字、画。其中李白、杜甫的诗家喻户晓,王羲之的《兰亭序》有“天下第一行书”的美称,张泽端的《清明上河图》更是家喻户晓。此外,中国诗人有曹操、曹植、苏轼,书法家有、颜真卿、柳宗元,画家有吴道子、顾恺之、颜。虽然风格不同,但都体现了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

1 / 3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是我们中国儿女的骄傲。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这种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

篇二:中国的传统文化中国,一个有五千年历史的国家;有传统文化的国家;一个几亿人口的国家;

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经过五千年的积累和沉淀,已经非常多了。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民间艺术;传统节日等。但是有两样东西我最喜欢,一个是节日,一个是道德。

节日,这个词我们中国孩子很熟悉,因为一年四季都有很多节日,比如春节,元宵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春节是我最喜欢的节日,因为它可以让所有的亲人团聚,也是一个意义重大的节日。春节俗称过年。每年过年,家家有年夜饭,街上人头攒动。每个商店旁边都挂着红灯笼和彩旗。孩子们都穿着漂亮的新衣服,人脸上挂着幸福的微笑,眼里流露出深深的关怀。这时,每个人都会在广场上放很多烟花爆竹。傍晚,一起冲进黑暗的天空,生成如彩虹般美丽的东西。太美了。

晚上8点,春晚开始,人们坐在电视机前看。

春节刚过,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就迎来了。在每年的第一个月的第十五天,人们会吃元宵来猜灯谜。我也去公园看仪式。重阳节是农历九月初九。对于这个古老的中国传统节日,它也让我想起了一首诗,一首思念外地兄弟的情感诗。那是唐代王维的诗:

作为一个陌生人独自在异国他乡,

节日期间,要为家人考虑再三。

2 / 3




知道兄弟们爬的地方,

插吴茱萸一人不如一人。

每当到了重阳节,我就想起王维对外地亲人兄弟的思念,心里很难过。中国有这么多传统节日,每一个节日都有自己的故事,讲述了节日的起源。每一个节日都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瑰宝,凝聚了中华民族古人的智慧。然而,现代又有多少人能完整地记住这些节日。

几乎所有人都觉得中国的节日庸俗无聊,只是一味的追求外国的节日。比如圣诞节,愚人节,情人节等。但他们心里有没有想过自己是不是中国人,能不能忘记自己的根?也许他们心里没有那份坚持。对于中国五千年文化历史的坚持,他们只懂得模仿别人,反而抛弃了对自己民族很重要的东西——文化。当然,我们不一定要抵制外来文化,只要能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用其为我所用。它可以让我们借鉴别人的长处,弥补自己的不足,让我们的传统文化更加完善。

道德是底线,提醒我们做人的道理。为什么我们人类站在食物链的顶端,是因为我们心中有道德。

虽然先学很重要,但也很礼貌

3 /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5e60b4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