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作文教学

2022-11-05 08:08: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作文教学》,欢迎阅读!
作文,教学

浅谈作文教学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个关键因素,而往往最易出现问题:学生个性有差异,作文水平有差异,有的下笔如有神,有的却词不达意、语无伦次或千篇一律;学生无兴趣,写作如“挤牙膏”等。作文教学可谓举步维艰,究其原因,这与教师习惯于一相情愿,常常忽视学生的主体意识息息相关。由于学生长期处于被动状态,从而对作文产生畏难情绪和严重的厌学心理。

因此,在作文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写作欲望,强化其主体意识,发挥其主动积极性;如何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学生的差异,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达到分层递进,最终达到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得到发展是值得探讨的热门话题,“主体分层,探索创新”教育理论注重培养学生主体自主探索、自主发现、自主创新,学生的个性得到全面发展的体系。充分发挥主体间的磨擦碰撞作用;以探究为中心,充分发挥主体研究性学习的能动作用,促进学生知识结构、能力素质、问题意识、实践探索品格的协调发展;以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形成为目的,为提高学生的生命质量积累和储备营养;最终使“差生进化、中等生优化、优等生发展”,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所以笔者在作文教学实践中有意识地将这一理论作了些有益的尝试,现赘述于下,以飨读者,敬请专家斧正。

一、 激发学生主体意识

写作,是学生将“物”(知识、生活)转化为“意”(思想、意旨),再将“意”转化为“文”的过程。在转化的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是转化的内因,在作文教学中落实人本思想,就要从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作文能力出发,力于激发学生作文的积极性、自主性和创造性,以加速转化的完成,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正是我们作文的目的所在。

观察是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也是作文的必要前提,这对低年级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我常常指导他们细心观察周围的人和事,从自己独特的视角,展现人或事物独特的美或丑。例如,写一双忽闪忽闪的大眼睛,好像在思考着什么,以表现其聪明可爱;写柳叶眉下的一双丹凤眼,表现人物的秀丽灵气;写瞪得圆圆的灯笼似的大眼睛来表现人物的愤怒难抑等。通过观察指导,提高学生的描摹能力,我还引导他们深入生活,认真细致地观察周围的事物,并对纷繁芜杂的生活现象、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进行分析比较、归纳总结,写出具体生动的观察日记来积累素材,以丰富自己的题材库,例如让学生充当防骗“小侦探”,让大家留意生活中骗人者玩弄的种种伎俩,通过仔细观察,反复揣摩,拆穿他们的假面具,并组织学生在班上即兴表演或讨论,这样,即可以激发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又可以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美丑的能力,此可谓一箭双雕,事半功倍!为提高学生的创作兴趣,我还要求他们在每篇日记下边画上一幅与内容相关或相符的主题画,图文并茂,画龙点睛,这对学生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也是大有裨益的。

开展丰富多彩的竟赛活动,既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又能开阔眼界,培养其竞争意识,同时也为他们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写作素材。如果在活动过


程中指导学生留心观察,那么,他们将想有路头,写有源头。如演讲比赛、书画竞赛、小制作小发明比赛、智力竞赛等,学生由不会到会,由失败到成功,由灰心失望到欣喜若狂,感触细腻,作文也自然就血肉丰满,颇具感染力了。利用各种节日活动,在提高学生思想素质的同时,让他们积累素材,如“妇女节”为妈妈和女老师制作贺卡、献花或送小礼物等,让他们品味母亲的激动、老师的欣慰和自己的兴奋、幸福等情感碰撞的流程。让爱充满学生的生活空间,使之产生强烈的表达欲望。当他们情绪高涨,欲罢不能之时,再引导他们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说出来,写下来。怎么想就怎么说、怎么写,我口述我心,我手写我口,情真意切,异彩纷呈……学生从“奴隶”到“将军”,真正成了作文的主人!

我还要求学生每天听新闻、收看“焦点访谈”、“今日说法”等节目,并准备一个本子,随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有价值的东西记下来,不断从生活中引进鲜活之水,以弥补“三点一线”的生活模式视野狭窄的不足。总之,生活本是丰富多彩的,人生也是绚丽多姿的,只要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多指导学生留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积极性,做生活的有心人,勤观察、勤思考、勤动口、勤动手,久而久之,生活的积累丰富了,写作也就“发于心而形诸于外”,自然而然,水到渠成了。 二、开放策略。

教育家陶行知曾经给我们提出过“六大解放”的概念,即“解放小孩子的眼睛、头脑、双手、嘴、空间、时间”,革新陈旧的作文教学模式构建开放的作文教学模式是作文教学实现创新的核心。 1、开放作文内容和立意

有的学生写命题作文绞尽脑汁,一筹莫展,私下写的日记却灵气飞扬,我班上一位名叫刘正的学生每次交作文都是一页多一点,而有次为了能够调桌位却扬扬洒洒地给我写了六七页信纸。本来学生的生活是很丰富的,学生对于生活的观察也有自己的视角,不愁没东西写。但现实给了他们太多的限制,如泛化的政治论调,使得丰富的现实生活进不了作文。写母亲,没有不勤劳的,做好事不是让座就是拾金不昧,以司空见惯的所谓“好人好事”来服务于预设的光明主题,自欺欺人地演绎着这可怕的流行病,苍白成了现代学生作文的流行色,更可怕的是导致思维的萎缩,语言的发展也成了无根之木,无源之水。《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语文课程标准》)贯彻了这样的思想:“只有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减少对写作的束缚,才能实现写作的个性化,使学生表达出自己的主观感受”。拆除束缚学生作文的“紧箍”,首先要开放作文内容和立意,让学生敢于反映真实的生活,表达真实的情感。 2.开放作文过程

“教师命题—教师指导—学生作文—教师批改—教师讲评”这种传统的作文教学模式以教师为主体,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则是很有限的。先导后作,引导学生明确目标,该写什么,不该写什么,是有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一开始就给学生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a64602a4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2b.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