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东北人才流失的分析

2023-03-31 07:24: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对东北人才流失的分析》,欢迎阅读!
东北人,流失,分析

对东北人才流失的分析

作者:刘新荣

来源:《新长征》 2012年第2



由于东北三省人力资本比较优势凸显,而劳动报酬低下,与产业结构不相匹配,使得东北

地区成为人才净流出地区,人才储备不足,人才流失严重,制约了东北三省经济的复兴和腾飞。

一、东北地区的人力资源禀赋特征1、劳动力成本较低。由我国东北地区三次产业工人平均工资排名可以看出,除辽宁省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工资水平相对较高外,东北地区的工资水平在全国范围内处于较低水平。吉林省三次产业工人平均工资分别排名第262628;黑龙江省为292721;辽宁省第一产业工人平均工资最低,排名第31。东北地区劳动力成本较低,构成了东北人迁移到工资较高地区的主要推动力。

2、劳动力教育水平较高。根据2009 年全国人口变动情况抽样调查,东北三省大专以上学历人口数占抽样人口比重的10.65%。其中辽宁省受教育程度最高,大专以上学历人口占抽样人口的比重达11.83%,吉林省、黑龙江省为8.32%6.55%。从全国排名来看,吉林省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数处于中等水平,黑龙江省则落后于吉林省,辽宁省则相对名次较高,为东北地区人力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这种受教育程度高的状况,构成了东北地区人口外流的客观优势。

二、东北三省人口迁移概况

建国后的经济恢复期及“一五”和“二五”时期,东北成为国家重点投资建设地区,随之人口大规模向东北移动。如1953 年时,全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为23‰ ,辽宁、吉林和黑龙江分别为30.0‰,、30.9‰、32.2‰,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大批专家学者、科技教育和医疗卫生人才、技能工人为东北工业基地建设发挥了重要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东北地区由人口净迁入区变为净迁出地区。1981 年至2008 年,全国的人口发展速度快于东北地区,虽然辽宁省为净迁入地区,但吉林省和黑龙江省的迁出人口数量远远大于辽宁省的迁入人口数,表现为东北地区总体人口净迁移率为负,其中具有较高文化素质和劳动技能的科技教育人才和产业工人大量外流,人才流失已经成为了制约东北地区经济良性发展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瓶颈。

三、东北三省人才流失的原因及特征

经济增长与人口再分布是相互关联的,经济环境的变化是决定人口再分布的主要因素之一。

进入20 世纪80 年代,由于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政策的实施,东部沿海及南部地区经济迅速崛起,我国东部和南部良好的经济环境同内地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和收入水平的差异就成为诱发人口迁移流动的主要因素。“七五”规划中指出,我国省际人口迁移出现梯度差异,根据人口流入地人口占总的迁移人口的比重算,东部沿海地区占57.76%,中部26.04%,西部17.02%,其中迁入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相关性更大。

虽然从总体来看,东北地区人口的受教育程度较高,但是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流失严重。在第五次人口普查阶段,辽宁省为东北三省惟一人力资本净流入省份,流入的人力资本是流出的2 倍;吉林和黑龙江两省均为人力资本流出省份,其中吉林省人力资本流入占流出的57%,而黑龙江省是东北地区人力资本流失最为严重的省份,人力资本流入仅相当于流出的1/3

1、人才流失队伍整体文化素质较高。东北地区总体人口文化素质较高。随着就业人员受教育水平的上升,东北三省在全国的排名也随之上升,受过大学专科教育的就业人员中,辽宁和


黑龙江省位居全国前10 名,吉林省紧随其后,位居第11;而东北三省就业人员受过大学本科教育的人口在全国平均水平中位于前10 名;研究生及以上学历的就业人员中,辽宁位居第4 名,吉林位居第8 名,黑龙江处于中等偏上的水平。但受过高等教育的人口留在本省的可能性较小,人力资本流失较为严重。

2、迁移人口的文化素质构成。根据“教育的选择性”原理,有较高教育程度的人口比普通人口更趋向于迁移,且更倾向于迁往经济和文化都更活跃的地区,而省际间的人口迁移使人口密集的省份更加密集,这是由于迁入了大规模的受过高等教育的劳动力使该省份有更大的发展潜力。所以,目前探索人口迁移对经济发展影响的关键在于对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考察,也就是对人力资本的考察。从东北地区省内迁移和省外迁移人口的文化素质构成可以看出东北地区迁移人口受教育程度的特征:一是省内迁移的人口规模大于省外迁移,迁移人口文化构成以初中为主。如辽宁省和黑龙江省不同受教育程度省内迁移人口依次分别为初中、小学、高中和大专;吉林省为初中、高中、小学和中专;东北三省省外迁移人口文化素质构成排名特点一致,依次为初中、小学、本科、高中。

二是东北三省中,黑龙江省中专及以上学历省内迁移人口的数量大于吉林省,而省外迁移人口文化素质构成中,吉林省大于黑龙江省。三是在迁入与迁出人口中,吉林省和黑龙江省人力资本流出高于流入,辽宁省迁入人口数量是迁出人口数量的1.99 倍,而吉林省和黑龙江省迁入人口数均小于迁出人口数量,表现为净迁出,同时也表现为人力资本净流出。

四、东北三省人才流失比较分析

虽然东北三省的文化教育水平较高,但人力资本流失较为严重,且省内迁移主要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而文化素质较高的人口向省外迁移的倾向较大。1、辽宁省总体表现为人口净迁入,净迁移率为正的城市居多。大连市人口的净迁移率最高,达62.67‰,其中24-34岁的年轻的大学生迁入大连的人口较多,净迁移率达64.10‰;但沈阳市作为省会城市以及区域的经济、政治、文化的中心,24-34 岁年纪较轻的大学生净迁移率仅为4.13‰,而24-64 岁大学生净迁移率为-6.38‰,这说明沈阳市虽然为24.64‰的净迁移率,但是迁入人口的文化程度不高,对本身人口压力不断加大的沈阳市来说,无疑是未来经济发展的阻碍;鞍山市、阜新市、营口市和辽阳市虽然在净迁移率中表现为净迁入,但是24-34 岁和24-64 岁阶段大学生迁移人口的净迁移率均为负。

2、吉林省总体表现为人口净迁出。

除了长春市和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净迁移率为正外,其他城市均为负,而且迁移人口中,人力资本流失极其严重。如长春市净迁移率为10.50‰,而24-3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为-57.69‰,24-6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为-29.26‰;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净迁移率为11.04‰,24-3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为-97.56‰,24-6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为-37.04‰;吉林市、辽源市、白山市、白城市人力资本流失非常严重,24-3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分别达-112.9‰ 、-190.48‰ 、-263.16‰和-111.11‰。

3、黑龙江省除哈尔滨市和大庆市之外,总体处于人力资本流失状态。哈尔滨市的净迁移率-3.02‰,但是24-34岁大学生和24-6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分别为36.20‰、10.22‰;大庆市的净迁移率为51.38‰,24-6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为7.09‰。其他城市人力资本流失相当严重,如齐齐哈尔市24-34 岁大学生和24-64 岁大学生的净迁移率分别为-241.94‰ 、-120.00‰ ;绥化市分别为-285.71‰和-114.29‰。

五、对策建议


1、优化人才结构,提升地区经济、社会保障服务、公共基础设施能力。从东北三省就业人员的文化素质构成看,尽管近年来东北三省的劳动力资源受教育程度有明显的提高,但是劳动技能人口分布不均,缺少具有高级技术的人力资源,而低技术或无技术的劳动力富余,结果出现了劳动力技能人口需求与无劳动技能人口供给的结构性失衡。吉林省人才流失现象相对严重,还需要进一步调整人口的文化素质结构,提升地区的经济、社会保障服务及公共基础设施等的水平,从而控制人力资本流失严重的不利状况。

2、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工作机制。

针对我省人才流失严重的现象,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要重视人力资本投入水平和效益,优化人力资本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的活力和可持续性,打破限制人尽其才的体制性障碍,为培育和发现人才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要建设科学合理的人才工作机制,在人才的培养、引进、管理、使用、生活、保障等方面,坚持做到以人为本,服务人才建设。

3、抓紧制定人才引进政策,提高待遇和保障水平,加大人才政策的落实力度。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和措施,并在人才培育和引进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同发达地区相比我省在人才工作相关政策的实施上还存在一定不足,一些单位认识水平还不到位,使得政策在落实方面缩水,严重地挫伤了人才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应继续采取措施落实人才保障政策,根据自身经济实力,逐步提高保障水平,扩大保障范围。

4、发挥第三产业对拉动地区就业的积极作用。从东北三省就业弹性看,第三产业的就业弹性近些年呈不断上升的趋势,即说明东北地区的第三产业未来将成为吸收劳动力的中坚力量。鉴于我省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和提升的空间巨大,未来在整合三次产业过程中,要充分发挥第三产业对一、二次产业的支撑作用,从而带动就业和经济的迅速增长,提升产业结构水平。

责任编辑/华雯文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9b1c2215222aaea998fcc22bcd126fff7055da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