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说》原文和译文

2022-08-21 13:06: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师说》原文和译文》,欢迎阅读!
译文,原文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师说》(韩愈)原文和译文 【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 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 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 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 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 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 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 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 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 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 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绑子、苣弘、师襄、老聃。绑子之徒,其贤 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 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 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译文】

古代求学的人必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讲授学业、 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一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 了疑惑,如果不跟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的问题,就始终不能解开。 出生在我之前的人,他懂得的道理本来就比我早,我跟从他,拜他为 老师;出生在我之后的人,如果他懂得道理也比我早,我也跟从他, 拜他为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的,哪管他的年龄比我大还是小呢? 因此,无论高低贵贱,无论年长年幼,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


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 要人没有疑惑也难 了!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要跟从老师请教(他, 为代词);现在的一般人,他们才智不及圣人也很远,却以向老师 学习为耻。因此,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成为圣 人,愚人之所以成为愚人,大概都是由于这个原因吧?爱白己的孩子, 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白己,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 糊涂啊!那些儿童的老师,教他读书,学习书中的文句的停顿,并不 是我所说的传授道理,解答疑难问题的老师。不知句子停顿要问老师, 有疑惑不能解决却不愿问老师;小的方面学习了大的却丢了 [2]。我 没有看到他的明达。巫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 耻。士大夫这一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人,就聚在一起 嘲笑他们。问他们,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懂得的道理也差不 多。把地位低的人当做老师,就足以感到耻辱;把官大的人当做老师, 就被认为近于谄媚。”哎!求师的风尚难以恢复由此可以知道了!巫 医、乐师、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智慧竟然反 而比不上这些人了,这真是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绑子、苣弘、师襄、老聃为

师。绑子这些人,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三人行,则必有我 师。”所以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明。接受道理 早有晚,学问和技艺上各有各的专门研究,如此而已。

李家的孩子叫李蟠的,十七岁,喜欢古文,六艺的经文和传文都 遍地学习了,没有被时代的风气所影响,向我学习。我赞赏他能履 行古人之道,写〈〈师说》送给他。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a4d2eb8950590c69ec3d5bbfd0a79563c1ed43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