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

2023-01-04 11:36: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八年级语文下册 第18课《吆喝》教案 新人教版》,欢迎阅读!
吆喝,下册,人教,教案,语文

吆喝

【创意说明】

这是一片篇幅较长的文章,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势必会产生阅读障碍,对于重点、难点较难把握,需要长文短教。而学生经过前一段的阅读训练,大多数能用找关键词、句的方法来帮助理解,这堂课也需要让学生在反复的读、圈划中感悟文字,通过不同层次的读来实现教学目标。

如今的中学生对于旧式的“吆喝”是相当陌生的,这就为教学带来了难度。为此,教师可以借助录音、录像等媒体使增加学生对“吆喝”的了解,教师还可以根据当地条件,设计有关活动,如让学生走上社会,走上集市,倾听吆喝,搜集、调查、整理甚至可以学上一两句当地的种种“吆喝”,了解其作用,分析其与广告的关系。总之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借此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

因此,本文教学中宜引导学生课内外结合,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学时先由生活现象或教学媒体示范,使学生对吆喝有一个比较全面的感性认识,适当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与体验。在自读中品味语言。学习课文之后适当开展一些活动,加深对文章的认识和兴趣。实现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有条不紊地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民风民俗。

3. 注意收集、整理、分享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尝试做生活的有心人。 教学重点:学会有序地组织学习内容,学习剪裁技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及作者对北京的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打开幻灯1,呈现天安门图片)同学们肯定认识这个地方吧?这是天安门。在哪儿呀?对,北京。

北京是一座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历史文化名城。有人说在北京住上一辈子,也读不完它的历史;也有人说,只要在北京城的胡同溜上一圈,就等于逛了一回民俗博物馆。北京的风情讲起来,那是三天三夜也讲不完。今天,我们就来跟随萧乾先生一起去感受一下北京胡同的“生活交响曲”(切至幻灯2

我们先来看这节课的教学目标。(切至幻灯3 (教学目标:

1.分析把握文章的结构,学习有条不紊地介绍复杂事物的方法。 2.品味文章语言,感受北京胡同文化的民风民俗。

3. 注意收集、整理、分享身边的口头吆喝艺术,做生活的有心人。 请这位同学读一下。很好,请坐。

接下来简单地了解一下作者萧乾。(切至幻灯4

(认识作者: 萧乾,生于北京,自幼贫苦,熟悉京华贫民区的生活。 萧乾是卓有成就的翻译家、作家,也是著名的中外文化交流使者。二战期间奔赴欧洲大陆采访战局,成为这时期中国“在西欧战场上唯一的记者”年多次出访欧美及东南亚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活动,写出了三百多万字的回忆录、散文、特写、随笔及译作。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很好,请坐。

从简介里我们了解到作者萧乾是一位成就非常大的作家。

我们今天要学的这篇课文选自哪里呢?看课本141页的注释。对,《北京城杂忆》。我们来了解一下作者的这一本书。(切至幻灯5

(萧乾的作品很多,涉及的内容也很丰富,《北京城杂忆》可能是他最薄的一本书,共98页。收录了17篇很短的关于北京城抚今追昔的文章,同时收录的还有萧老追忆杨振声、林徽音、李健吾的文章。篇幅虽短,但皆为



1


动情之作,肺腑之言,其内容令人回味无穷。

请一位同学来读一下。很好,请坐。

那么这本书的写作背景是怎么样的呢?我们来看一下。(切至幻灯6

(写作背景:解放后,北京街头没有了有损大都市形象的落后事物,北京一步步向世界大都市接近。但与此同时,“北京城在经济味日浓的同时,文化味、历史味越来越少了,北京的传统正在逐渐消失,特别是少数市民精神面貌的改变大大落后于物质上的变化”。萧乾亲眼目睹了这些变化,因而他提出了“人有人格,国有国格,一座城市也该有它的市格”在当时很多人赞美北京城巨大变化,萧乾在这时发出了如此“不协调之声”是需要很大勇气的。

女生同学来齐读一下,注意语速。

很好。《北京城杂忆》写于1985年,同学们都知道我们改革开放是在1978年,那么当时的城市改革正是进行地如火如荼的时候,萧乾在这个时候写那么一本书来怀想旧时的民风民俗是不是显得有些不合时宜呢?一个作家敢于表达与时代不同的意见是不是很勇敢呢?

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这篇非常有北京味的文章。 二、整体感知:

下面先给同学们5分钟时间来熟悉一下课文,默读的时候思考一个问题,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切至幻灯7

(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作者围绕着北京的吆喝声介绍了什么?他对北京的吆喝声怀有怎样的感情?) 哪位同学找到答案了?举手告诉我?好,请这位同学来回答。

很好,请坐,其他同学有想补充的吗?很好,来看老师总结的。(呈现答案)

(介绍了吆喝声所代表的经营品种,各种吆喝声的具体内容,表现方式及音韵节奏等。 介绍时充满了美好的怀念之情和浓郁的情趣,以及对吆喝声消逝的惋惜之情。 可以把关键词记在课本上。 三、具体探究:

那么哪位同学能告诉我,作者是怎么写北京城的吆喝声的呢?(切至幻灯8

(思考问题:作者是怎么写北京城的吆喝声的呢?) 这位同学你来说一下。很好,请坐。这位同学你认为呢? 好,同学们说的很好。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一下课文。

文章第一段写的是什么?对,是一位英国诗人特别喜欢北京街头的商贩所弄出的响声。

接下来的第二段呢?这位同学你来读一下。“囿于语言的隔阂,洋人只能欣赏器乐。其实,更值得一提的是声乐部分-------就是北京街头各种商贩的叫卖”。这段什么作用呢?对,承上启下,过渡段,对吧?在课本上记下,这段的作用是过渡。

好,那么接下来的第四段呢?“我小时候,一年四季不论刮风下雨,胡同里从早到晚叫卖声没个停”。这段又是什么作用呢?对,是过渡作用,还有吗?这段往下写的内容跟这一段是什么关系啊?对,写的是这句话所介绍的内容,“一年四季”“从早到晚”,所以这段话还是什么作用?对,统领下文。在这段的旁边记下。

板书: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3e76fc0a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7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