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说课稿

2022-07-11 22:09:2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雨巷》说课稿》,欢迎阅读!
《雨巷》说课稿





《雨巷》教案



一、关于教材

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基本任务之一。《雨巷》出现在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本单元收录了包括《雨巷》在内的几篇中国现当代优秀诗歌。《雨巷》与徐志摩的《再别康桥》一起被安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和鉴赏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现代诗歌作品,这恰好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学生高尚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的要求。

二、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了解诗人戴望舒的相关知识以及作品的写作背景,体会诗歌的韵律、节奏和表达技巧;理解诗中的意象;

2、情感和态度:进一步把握作者的复杂思想感情,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

3、过程和方法:对比、探讨意象的多角度理解,感受诗歌的音乐美,理解作者的情感与思想。

4、教学重点和难点:优美的韵律、精练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构成了诗歌的主体,鉴赏诗歌就应当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意象,品味语言,感受作品所蕴含的真情实感。本文的教学重难点就在于对诗歌中的“雨巷”“丁香”“油纸伞”“姑娘”等几个重点意象的把握,并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体悟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情感。

三、教学法

我拟采用多媒体课件与板书相结合的方式,以诵读、体悟和比较为主,再配以讨论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自古以来,诵读法就是诗歌学习的一般方法,正如宋代学者朱熹所说:“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所得耳”,通过诵读可以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让学生在诵读过程中充分感知和享受诗歌的音韵、节奏和旋律之美。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我再让学生自行体会和感悟诗人的情感以及诗歌的意象;在此过程中,我会让学生独立思考和体会,再让个别同学发言,然后小组、集体讨论交流,形成一种自主合作探究式的教学模式。

四、教学过程

1、导入:利用学生熟悉的一首网络歌曲《丁香花》作为音乐背景,既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又能营造一种符合诗歌情感的整体氛围,给学生一种心理暗示。“精美的诗篇是轻盈的蝴蝶飞跃万年的光阴,轻叩我们的心扉;是圣洁忧郁的丁香飘过无边的烟雨,任我们惆怅;是女孩溪水荡漾的歌声,玫瑰样的身影,牵引我们的思绪轻曼地飞扬。今天,我们将学习这样一首优美的抒情诗——戴望舒的《雨巷》

2、感受音韵之美

我不准备一开始就按部就班地介绍作者和背景,因为我不想因此而中断了努力营造的一种读诗的心境;再者,对作者和写作背景加以介绍以后,反而扼杀了




学生自己对诗的想象和理解,无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先给学生播放一段背景音乐,让学生独自诵读诗歌,让个别同学诵读展示。 再听配乐朗诵,进入诗境,同时展示江南雨巷的画面,让学生感知和比较自己与示范诵读的区别。思考:诗人的音乐美是如何形成的? ①、重叠和反复手法的运用。(构成声音和感情的回环往复,强化了节奏,增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

②、一韵到底,每节押“ang”韵二、三次。(保证了音韵的和谐一致,使诗歌从头至尾保持了一种鲜明的音乐节奏。 ③、使用排比。

④、双声叠韵词:芬芳、彷徨、惆怅等。

总结:这些手法的运用形成了一种悠长舒缓、低沉徘徊的旋律,营造了一种凄婉迷茫的意境,加强了诗歌的抒情色彩,形成了一种音韵美。 3、体悟情感之美

再请一位同学朗读,让同学们在与录音朗诵的对比中,思考:该用什么语调去读?

(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是的,诗中没有大江东去似的豪迈,也没有涓涓细流似的清丽明快,而是笼罩着一种淡淡的忧愁。哪些地方体现出这种感情呢?请学生找出表现感情的词语。

(寂寥、愁怨、忧愁、哀怨、彷徨、冷漠、凄清、惆怅、太息、凄婉、迷茫、颓圮)

这些都是带有浓厚感情色彩的双音词,借以表达诗人朦胧而又感伤的诗情。 朗读指导:语速舒缓,注意停顿和语调,要特别注意那些承载着作者浓厚情感的词语。

4、享受意象之美

在整体感知了诗歌的音韵和情感之后,让学生再次诵读,根据刚才分析的感情勾勒出你想象中的雨巷之景,并口头描述。有何物、何人、何景、何情? 归纳学生发言,总结诗中的形象。由此引入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意象概念,以介绍和拓展。诗歌是通过客观景象,或者想像的景象来抒发情绪和情感的,么样的景象就会有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什么样的情绪和情感就得用相应的景象来抒发。所以诗歌的意象是解读诗人感情的客观景象。

例如:雨巷是悠长、古老、灰暗、迷离、朦胧的,它蕴含着诗人的彷徨、失望、忧愁等暗淡的情绪。

再如:丁香一般在暮春时节开放,颜色为白色或淡紫色,所以丁香在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中是美丽的、素洁的、高雅的;再者,丁香在古诗词的传统意象中,往往跟忧愁结合在一起,如唐代李商隐的《代赠》诗中就有“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和南唐李璟的《浣溪纱》中有“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的诗句,更是把丁香与忧愁联系在一起。

再有油纸伞,做工是精细古老的,颜色是古铜色,富含时代气息,所以给人的情绪是怀旧,思念,伤感。

通过这些意象,同学们来分析一下这首诗的意境是怎样的?

本诗通过雨巷,丁香,油纸伞,颓圮的篱墙等意象向我们描绘了一副梅雨时节江南小巷的阴沉图景,从而表达了作者哀婉,惆怅,凄迷,失落的情感。






5、体悟思想之美

舒缓的旋律,淡淡的忧伤,把我们带到了迷蒙的江南,如烟的雨巷。诗歌中作者为我们塑造了一位怎样的姑娘呢?

清新淡雅,楚楚动人,但又幽怨,哀婉,惆怅满腹的江南女子形象。 那么诗人为什么希望逢着一个这样的姑娘呢?

①因为这个姑娘可能就是诗人曾经的恋人,现在重新相遇却无法相伴。 ②丁香姑娘是诗人高洁美好而又虚渺的理想。 ③„„

有人说戴望舒的这首诗是单纯的抒发自己对理想爱情的渴望不能实现时惆怅伤感的爱情诗;也有人说《雨巷》是作者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苦闷彷徨的政治诗。你赞同那一种看法呢,你还有没有自己的解读? 同学们分组讨论。小组代表作答。

在同学们讨论之后,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学生再次讨论,品评先前讨论的观点,回味开始时对诗的理解。这样,学生对这首诗很可能就有了前后不同的两种或多种感受,就有了多重的审美体验,应该说收获甚丰! 最后,将“多家之言”展示出来,加以总结。 6、结束语

美是丰富多彩的,清丽明快是一种美,隐逸旷达是一种美,同样舒缓低沉、忧郁凄凉也是一种美,戴望舒的《雨巷》便是一首美丽的忧伤。但我们不能为了美而学戴望舒的伤感,毕竟他有那个时代的情绪背景。在生活中,我们要走出迷茫的雨巷,走出那个迷惘的时代,要知道只要用心,我们就会寻找到心目中的那个美丽却不忧伤的姑娘。 7、作业:

试依照《雨巷》一诗的情境,展开合理的想象,描述一下你心目中的“丁香一样的姑娘”。

板书设计:



戴望舒

音乐美:押韵,反复,排比,双生叠韵

情感美:幽怨、低沉、伤感、惆怅

意象美:雨巷、丁香、油纸伞、篱墙、“我”、姑娘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9fd5cd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f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