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

2023-02-19 13:2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2》,欢迎阅读!
近代化,洋务运动,小议,开端,中国

小议洋务运动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以新式学堂的开办为例



关键词:洋务运动 中国近代化 新式学堂 摘要:洋务运动文化教育是从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开始,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要而逐渐及于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可见洋务运动的教育是随着洋务事业的开创和发展而发生的。建立众多的新式学堂,使保守的清廷慢慢的接触了整个世界,新的思想如潮水般涌入这个保守的国度。通过进入新式学堂学到了很多近代化的技术,促进了中国制造业、商业、通信、军事等方面的发展,打开了中国近代化的大门。

一、洋务运动文化教育的开端

文化教育事业是由于在洋务实践活动中,意识到培养新型人才的迫切需要性而逐渐举办的,首先意识到紧迫需要的是翻译人才。

较早感到自己培养翻译人才迫切性的,是代清王朝与英法谈判并签订《北京条约》的奕,他一则说“与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识其性情,今语言不通,文字不辨,一切隔膜,安望其能妥协!”再则曰:“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从仅仅为了消除“隔膜”,发展到“不受人欺蒙”,自然是一个进步。洋务运动中翻译人才的培养和使用,不仅仅限于对外交涉的译员,随着洋务运动事业发展,他们被逐渐地更多地用于对西方科学技术乃至社会政治等方面的书籍的翻译。为了适应形势需要设立了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学馆,如北京的京师同文馆、上海广东方言馆和广州方言馆。现以京师同文馆为例。

京师同文馆是在原俄文馆的基础上扩建起来的。京师同文馆设立不久,即有在学习外国语言文字的同时,兼学西洋格致之学的倡议,清廷亦有广求格致人才以充实同文馆的意见。于是,总理衙门奕等人在同文馆开馆三年之后,即想提高其效果和扩大学生知识领域:方面派要员到国外去走马观花般的增长见识,另一方面,为作在同文馆内培养格致人才的准备,奕与创办机器局急需科技人才的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郭嵩焘等反复函商,“佥谓制造巧法,必由算学入手。”乃随即将培养格致人才付诸实践。这显然是要培养具有先进科学技术知识的新型知识分子的干部队伍,以改变官吏的结构。因为只有这样的人充当各级官吏,才能使洋务路线和各项相应的政策便于推行,才有利于洋务事业的发展,这是一个进步的措施。

1888年同文馆学生的招收范围广泛了,质量以及教学水平均有所提高。同文馆培养的外语和科学技术人才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绩,有10人获得进士、举人等功名。因西学成绩较优而获得科第衔的人数虽然很少,但此举却冲破了八股时文取士的陋习,初步实现了鸦片战争以来先进人士给务实学者以功名的愿望,这显然是一个进步。

如果说京师同文馆的创建,一开头以只是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培养对外交涉人才,5以后才意识到西方科学技术的重要性,而提到学习日程使之成为理科学堂的话,那么,马尾船政局所办求是堂艺局,则是一开始就是以学习先进科学技术为主的,他们对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虽也很重视,但那不过是作为学习和运用科学技术的必备的手段而已。

左宗棠向清廷请在福建建设船政局的第一个奏折,即注意到把西洋造船技术学到手的问题。这就非知其原理不可,非学习其科学知识、深入探究其理论不可,也就非设立这种学堂以培养新型人才不可。左宗棠是把设立这种学堂以培养新型人才不可。左宗棠是把设立艺局与把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学到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


洋务运动文化教育是从学习外国语言文字开始,随着近代工业的产生对科学技术人才的需要而逐渐及于天文、算学等自然科学领域,可见洋务运动的教育是随着洋务事业的开创和发展而发生的。它逐渐的打开了中国封建的意识,让现代化的思想与知识进入了中国,使守旧的封建思想收到了挑战,也开创了中国现代化的开端,对封建制度的瓦解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二、各类实业学堂的设立

各类实业学堂,主要是洋务运动中应工商各务和医学卫生等需要而举办的以学习西方科学技术的管理知识为主的新式学堂。早期的如江南制造局兵工学馆和马尾船政局求是堂艺局,虽也带有实业学堂的性质,但它们主要是服从于军事上的需要而创立的。随着70年代军事工业为主转变为以办民用工业为主,为服务于实业发展而办学堂的目的逐步明确起来;由于出洋留学、尤其是幼童出国花费太大而效果不慎理想,因此,自己办学堂以培养人才的主张,逐渐被人们所接受。70年代中期以后,以服务于工商业为特征的事业学堂创办了。

两江总督马新贻在建立兵工学馆时就表达了其性质与任务,他说:“查外国造船行船及制各种利器,皆有专门之学。上年局中觅雇洋人翻译制造诸书,正欲先明其理与数之所以然,使门径既辟,得以循序渐进。”制造局办学馆,就是要“挑选聪颖子弟分门学习,以期起有功”的“明其理与数之所以然”。其带有实业学校性质是显然的,容闳称这个学馆“造就无数机械工程师”,这话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兵工学馆的真实情况。资本主义国家例如日本,将工业学校分为两类:一是关系国家之制造工业,一为关系民生之工艺,名义上“各不相混”实则理法是相同的。所以军工学堂与实业学堂并非毫无关系。

70~80年代以后,水陆等军事学堂的创办,不仅是海陆军的需要,也与社会经济的近代化有密切的关系,应该认为是整个社会学西学的一个组成部分。与近代新式海陆军创建和发展相适应,洋务派不仅创办了水陆师学堂,同时也创办了近代式的医疗卫生事业。医院的设立系于1888年奏定,次年正式成立。李鸿章曾得意地说:“北洋创办海军之初,雇募洋医,分派各舰为费不资”,西医学堂的建立,医务人才自己培养,不必都用洋医了,可以省费多矣。各类实业学堂的创办使中国制造业、矿产业、铁路、商务、医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在抵抗列强瓜分中国市场上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洋务运动的新式学堂的建立在封建主义的“祖宗之法”上开了一刀,在学习西方,通向现代化的道路上迈出了一大步。新式学堂不仅是学习西方的技术,同时还启迪了人们去学习西方的先进的政治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进程,这也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始。但由于洋务运动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封建统治,本身的局限性以及当时国内外的环境决定了其只能畸形发展,不可能独立完成中国现代化任务。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ad181fa8114431b90dd8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