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

2022-12-30 21:57:1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欢迎阅读!
外来语,中日,比较,研究



中日外来语比较研究

标签:汉语;日语;外来语

汉语外来语指在词义源自外族语中某个词的前提下,语音形式上全部或部分借自相应的该外族语词,并在不同程度上汉化的词。这里的外族语不但指外国语,也指除汉族以外其他少数民族语言。日语外来语广义上包括汉语词,狭义上指公16世纪以后的室町時代从西方语言中吸收的词汇以及从近代中国传去的词汇。

二、中日外来语的历史比较

1. 汉语外来语的发展历程

1)汉魏晋隋唐时期。印度佛教文化传入我国,梵语中许多词随佛经的翻译和传播吸收到汉语中。如佛、刹那、如来、昙花等。



2)西方天主教传入时期。明万历年间意大利人开始在中国传教,后来其他西方国家传教士相继来到中国,翻译了许多天主教著作,也把西方的科技文化思想传入中国。这一时期的外来语一部分是宗教色彩的词汇,如耶稣、撒旦等。另一部分是反映西方科学技术的词汇,如三角、勾股等。还有反映西域物产的词汇,如苜蓿、葡萄等。



3)鸦片战争后的近代历史时期。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上受到西方列强侵略。在此期间,一些西方词汇如密斯、密斯特等逐渐进入中国。但是,近代中国的外来语大部分是通过日本间接导入的。特别是明治维新后,由于日本吸收了西方先进的文明技术,经济迅速崛起,中国也有许多留学生前往日本学习,由此从日本反向输入了许多外来词汇,如政治、经济、文学、物质、信号、有机、政党等。据统计,今天使用的社会和人文科学方面的名词、术语有70%是从日本输入的。



4)改革开放后。20世纪8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后,特别是近年来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汉语在吸收外来语言上表现更积极,从日本吸收了不少新词,人气、看板等,从欧美吸收了基因、克隆等。



2.日语外来语的发展历程

1)上古时代。上古时代,日本民族只有语言没有文字。随着中国文化和文字的导入,日本利用汉字创造出了平假名和片假名。中国文化最初通过朝鲜传入日本。日本的两部史书《古事记》和《日本书纪》中都有记载。至隋唐末期,汉语、朝鲜语大量传入日本。日语中出现了许多汉语、朝鲜语词汇,如汉语的马、漆、钱以及朝语的味噌等。



2)中世(16世纪~17世纪)。日本同西方文化的接触始于16世纪中叶,




1543年,一艘葡萄牙商船在去中国宁波的途中遇台风漂至日本种子岛。之后,日本开始了同西方国家的贸易宗教往来活动。葡萄牙语、西班牙语、荷兰语等逐渐被引入日本,其中吸收的荷兰语最多。



3)幕府明治时期。幕府明治时期,特别是明治维新后,日本推翻了统治长达200余年的江户幕府,建立了以天皇为首的政权。日本积极开展与西方先进国的交往。这一时期吸收的外来语中,英语80%,还有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等。



41945年日本战败后至今。战后日本一方面吸收了大量原来没有的表示现代物质和精神文明的外来语,另一方面也吸收了不少日语中已有的词汇,ャズ(爵士乐)カリキュラム(课程、学习计划)等。现代主要是吸收了一些计算机方面的词汇和从中国引入的一些现代汉语,如ラーメン(拉面)ャーハン(炒饭)等。这些在日语中也用片假名书写,作为外来语使用。

三、结语

中日两国在外来语的发展历程上不尽相同,同时,在使用的方式、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文化心理上也存在着相当大的差异。由于篇幅所限,今后将对此问题继续探究,并探索语言背后真正起作用的文化因素。

参考文献:

[1] .中日外来语词汇比较研究[D].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6.

[2]李玉秋.中日两国吸收外来语的比较研究[J].肇庆学院学报,20061.

[3] .日源回流借词的中日比较研究[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1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bb9669a75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c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