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潮教学教案

2022-12-26 05:0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观潮教学教案》,欢迎阅读!
观潮,教案,教学

28观潮-教学教案

28观潮

●教学目标掌握常用文言词语,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中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相融合的特点。●教学重点掌握文言词语。把握文章描写的钱塘江潮、水军演习、吴中健儿的弄潮等三方面的内容,体会自然美与风俗民情美的融合。●课时安排

一课时。

●课前打算学生:比照课文注释和有关资料,初步读懂文章内容。教师:剪辑钱塘江潮的有关画面,搜集相关历史背景资料。●教学内容朗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疏通课文文意。

教学设计导入(播放钱塘江潮的录像)

我们在录像中已经感受到了钱塘江潮的宏伟壮大,今天,我们来学习宋代周密的〔观潮〕,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整体感知朗读课文,或老师范读,或放录音,学生圈点勾画生字、词语。自读课文,在小组合作中学习,交流生字、词语,并思考商量文章写了哪些内容商量后全班交流并明确。全文写了四方面内容: a.钱塘江潮的宏伟景象。 b.水军演习奔腾分合的宏大场面。 c.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 d.观潮者之多。研读探究,深刻理解 O默读课文,掌握重点文言词语: a.自既望以至十八日为盛:农历十六 b.方其远出海门:当…时. c.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骑:ji,马;标:树立,举。

d.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倏尔:一会儿;略:一点儿。 e.随波而逝:去,往。 f.披发文身;w6n,动词。 g.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溯迎:逆流迎着。出没:(健儿)在水中忽隐忽现。朗读课文,质疑商量: a.朗读课文,深刻思考问题,相互质疑解答。 b全班交流有代表性的疑难问题。 c要老师指导的问题有:◆历史文化背景简介,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内容。杭州在南宋时称临安,是国都。观潮地

当时在临安城南(今由于江水改道已移至浙江海宁),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举行观潮盛


典。迎潮前有水军演习,潮到时有吴地年少弄潮争标的表演,当日从宫廷到民间争相观

看,万人空巷,十分热闹。本文描写的水军演习、弄潮表演以及观潮情景,既衬托了钱塘

江潮的奇伟壮丽,又与自然景观浑然一体,极有气概的自然景观和人的勇敢行为相辉

映,构成了南宋都城生活的风景画、风俗画。表现了人与自然搏斗的勇敢精神。◆“既望〞:“望〞是古人对阴历十五这一天的称谓,“既〞是已经过去的意思,“既望’’的意思

是过了阴历十五,也就是指阴历十六。类似的说法还有“晦〞(指阴历每月的末一天)

“朔〞(阴历每月的第—天)。◆如何理解“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这是宋朝杨万里的诗句,原题是〔浙江观潮〕,意

思是,海水涌起来,成为银子堆砌的城郭;浙江横看,潮水给它系上了一条白玉的腰带。

周密在直接描写了潮水之后,引用杨万里的诗句,进一步描摹了钱塘江潮的波澜壮阔的气概。◆作者写“观潮〞,为什么要写“教阅水军〞和“吴中健儿弄潮〞作者在描写了钱塘江潮的

宏伟景象之后,又浓墨重彩描绘水军演习的宏大场面和吴中健儿高超的弄潮技巧,既写

了风景,又写了民俗,人借水势,水借人势,人助水势,水助人势,使两者相得益彰,巧妙

融合。这样的描写,使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相互映衬,使读者如身临其境一般。再读课文,体会文中壮阔的海潮,动人的水军演习心魄以及“夸能〞的弄潮儿等场面。教师小结

这是一篇结构得当,言语精练的写景记事佳作。作者以海潮为线索,写景记事相融合,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井然有序,主次清楚。并且,文章中作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c9d0aba1ae8b8f67c1cfad6195f312b3169eb3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