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教学一得

2022-12-18 13:14: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教学一得》,欢迎阅读!
古诗,教学

古诗教学一得

诗歌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熠熠闪光的瑰宝,古诗对于陶冶青少年的高尚情操,培养青少年的审美情趣,鼓舞青少年奋发有为有重要意义。选入教材的古诗,都是历经锤炼的名篇佳作。本文就古诗教学略谈几点个人意见。 一、诵读成韵,领悟感情。

我以为古诗教学的重点应是指导朗读。朗读时注意停顿、节奏、轻重缓急。

首先,诗歌讲究节奏,学习诗歌要划分节奏。一般来说,按表音节奏划分多,按表意节奏划分少。四言为二二节奏,如东临/碣石,以观 /沧海蒹葭 /苍苍,白露 /为霜。五言有二二一节奏,也有二一二节奏,如大漠 /孤烟/直,长河 /落日/晨兴//荒秽,带 /荷锄/。七言有二二三也有二二二一节奏,如商女 /不知/亡国恨,隔江 /犹唱/庭花,另外还有二二一二节奏,如春蚕 /到死//方尽,蜡炬 /成灰 //始干。因此,朗读诗歌时,韵脚要读得响亮而稍长,读出诗歌的韵味。这样才能琅琅上口,音韵优美。 其次,古诗词朗读还要注意掌握感情基调。如壮志难酬、苍凉悲怆的《渔家傲》;豪迈奔放、想象瑰丽的《望天门山》;气壮山河、慷慨悲壮的《过零丁洋》;委婉含蓄、缠绵绯恻的情诗《无题》;与世无争、清新自然的《归园田居》;忧国忧民、沉郁顿挫的《春望》。通过富有艺术感染力的朗读,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更能体会诗歌所表达的强烈真挚的情感,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从而受到思想教育和美好情操的陶冶。

诗歌要反复品读,读出韵味,熟读成诵,在自我感觉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和感染,逐步加深理解和体验,达到潜移默化的目的。 二、探究背景,进入诗境。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作,诗歌合为事而作。 每一首诗,都有它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性格根源。因此,许多诗歌必须对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及其个人遭遇作一详细介绍,才能从中获悉作者的性情特点及写作特色。这样对于诗歌的理解就更加全面而具体了,而且对情感的把握也更准确了,为诗歌的吟诵和理解奠定良好的基础。如教学孟浩然的《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如果不对孟浩然官场失意和唐代诗人入仕情怀的介绍,我们就无从捕捉孟浩然那种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的急切入仕心情。教学杜牧《泊秦淮》,要了解杜牧生活的晚唐时代。当时唐朝已呈衰落迹象,风雨飘摇,然而当朝的达官贵人却不顾国家安危,夜深了仍然在花天酒地,醉生梦死,有家不归,有案不办。杜牧是一个有正义感和远见的诗人,他在秦淮河畔看到这个场面后,感到非常悲愤:那些向歌女点歌的达官贵人,怎就不知亡国之痛呢?奢华不除,大唐必亡!可以说,充分了解诗歌写作时的历史背景,是进入诗歌意境的前提,也是一把进入诗歌意境的钥匙。 三、品味语言,整体感知。

诗歌讲究炼字。古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根须之说;又有二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美谈,这些都说明遣词炼句的讲究和艰难。所以讲授诗歌要注重品味语言,赏析诗句,整体把握。如山光悦鸟性,谭影空人心,不说山光使诗人心情宁静愉悦,而写山光使飞鸟怡然自乐,这就是含蓄不露,这就是诗味。鸟的怡然自乐,正是诗人淡泊宁静的反映。这就是借物境写心境,用光和影营造了一种幽静清寂的境界。又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这句诗有三层境界,孤帆一层,远影一层,碧空尽又一层:老朋友孟浩然坐船走了,渐渐地,连他的船也望不见了,只能望见孤帆一片,李白还在岸上望着。直到孤帆也看不见了,只看见隐隐约约的帆影,李白还在岸上望着。最后连帆影也在碧空里消失了,李白还在岸上望着,只看见长江默默无语地向天边流着。这是多么深厚多么感人的友情!人生得一知己足矣 !


炼字用词要有选择地讲一讲,这样有利于学习语言,积累语言。古诗词在这方面很讲究,例子很多,例如春风又绿.江南岸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春江水暖鸭先.知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等,其中加点的字都是很值得揣摩的。品味语言要防止对字词做繁琐分析讲解,而忽略品味赏析、整体把握的做法。在教学中,很多教师把古诗等同古文,进行逐字逐句的解释,甚至翻译成文,这不仅破坏了诗歌的音乐美和建筑美,也破坏了审美者在审美时的主观体验的意境美和韵律美,最后,一首内容和形式俱佳的诗歌杰作让学生只收获了几句干瘪的片言只语。 四、创设情境,引入意境。

诗歌美,常常表现在诗歌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主观的生命情调和客观的自然景色互相渗透互相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或移情于景,得有我之境;或景中藏情,得无我之境。

由于古诗产生的年代久远,所反映的思维、情感以及社会、民俗、人文、地理与学生有一定的隔膜,因此,可以采用多种方法配合,引导学生根据词语所蕴含的意象展开丰富的想象,进入诗歌的意境中,品味深蕴其中的浓郁的诗情,获得强烈的审美体验,真正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如凭借描绘、伴音朗读、简笔图示以及电教媒体等手段,向学生描述自己在诗中所看到的生活画面,尽可能达到传神的目的地步。这样的方式很多,如散文描述法,用散文式的语言再现诗中所描绘的画面或形象,运用联想和想像等创设情境,唤起读者心中的意象;音乐烘托法,在朗读中配以音乐,让音乐走进古诗,用音乐来诠释古诗,烘托气氛,让学生在赏心悦耳的音乐中展开联想,引入意境,因为音乐和诗词是同一棵树上的两片翠绿的叶子;绘画激趣法,利用古代山水画、课文的插图或教师绘制的简笔画创设情境,演绎古诗。

要将学生引入诗歌的意境,教师要带着饱满的热情进入课堂,要舍得情感投入,融诗人之情、教师之情于一体,以浓蕴炽热之情去熔炼学生之心,情到深处,诗人、教师、学生共鸣。如此,定能提高学习效果。

总之,我认为,诗歌的教学应该以诵读为主,在诵读中领悟感情,在诵读中品味语言,在诵读中体会意境。教学方法主要是朗读、品评;朗读、背诵。以诵读贯穿始终,通过朗读领悟作品所抒发的思想感情,通过品评得其精要,进而背诵,加深理解,积累语言。如能这样,就能够逐步提高学生阅读欣赏能力,提高文化素养,潜移默化,陶冶性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cd3196eb3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