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漯河民俗风情

2022-04-06 05:31: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河南漯河民俗风情》,欢迎阅读!
漯河,民俗风情,河南

河南漯河民俗风情

【概况】

漯河市有着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发展较快,外来人口较多,加之漯河人的现代意识较强,城市现代气息较浓,接受各种新生事物较快,但对传统的风俗习惯也不完全摈弃,部分仍沿袭至今。老传统新习俗相互渗透融合,是一个在继承传统习俗的基础上又接受新生事物的现代新兴城市。 【节日习俗】

漯河市节日文化十分丰富。 一、 春节

春节,阴历的23,就开始过小年,一般包饺子。

二十八,贴花花,要打扫卫生,贴春联,对室内进行装扮。

二十九或者三十,即上一年的最后一天下午上坟,并请已经过世的亲人到家中过年,中供有牌位。过年期间吃饭前向地上倒点酒水,在牌位和神位前放饺子,肉等食品,让神仙保佑,让亲人安心。大年三十这天晚上的饺子会多做一些,盖到锅里放到明天,预示年年有余。有的地方,要敬灶神。这天晚上吃过饭后,去长辈家坐坐,一大家人坐在一起,喝酒聚会看春晚。小孩子们也在一起玩,之后去各个长辈家拜年,会买很多的鞭炮。

三十晚上有熬夜的习俗,称为熬福,看谁熬的久谁的福多。

正月初一的凌晨即新年开始时候,放很大的鞭炮。也有去庙里抢第一炷香的,祈求平安幸福,健康如意,或者是财源滚滚。我们当地多的是关羽的庙。(信基督教等的不烧)

正月初一,人们早晨起五更,穿新衣,吃早饭前不能叫对方的名字。燃放鞭炮,挂鞭少5000头,多者上万头,响声一直延续到上午8点左右。早餐吃饺子和丰盛的菜肴,饺子内预包一枚硬币,预示着食者本年吉祥。早上有给长辈送饭的习俗,我爷爷每年的早上等孙儿孙女送饭,看哪家的第一个送来,哪家的饭好吃。然后会发压岁钱。

大年初一,很多成年人亲戚好友一聚玩麻将,那天没有人会反对这项娱乐活动。初一不扫地,地上的糖果瓜子皮等越多代表着财运越好,偶尔有的扫的也要往里面扫,堆到门后面。原来一直到初五都不能扫地,后来大家对此持不同的态度,更多的是坚持到初二。最近几年初一当天,大家选择逛街,有购物,去各种各样的公园,有的地方有私人和政府负责的各种游戏,晚上多放烟花,舞狮子舞龙……民间自己组织的。

大年初二开始走亲戚回娘家之类,家中有老人的也要做好准备,糖果酒菜压岁钱都要准备好。

长辈给晚辈发压岁钱,农村少者20元,城市少者50元,多者上百元。朋友路遇,相互问新年好市有关领导深入基层和部分居民家庭给节日期间坚守工作岗位的干部职工和居民以节日问候。节日期间,人们都要走亲访友,礼品多是水果、饮料、糕点、酒类等。

农村习惯,一般过了初五(破五之说),可以动剪刀等各种工具,开始从事田间劳动或其他活动,有的开始外出打工。城市则是从初八正式上班开始一切恢复正常。开业一般选择初六和初八,预示吉利和发财,没有选择单数的日子开业,预示好事成双。

过年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元宵节。在这期间,有玩狮子、敲大鼓、扭秧歌、走高跷的到各家拜年,也有到店里贺岁的。玩狮子敲大鼓扭秧歌的都是村子里的年纪大一点的,四五十岁,也有年纪很小的,十来岁的都有,人都不是太忙。狮子会突出对联,把那家的门窗都闻一遍舞一遍,预示着到处祥瑞,主人要送红包,更多的是送烟酒等,这些人到晚上就各自分点带回家,对财物多少没有很在意。

二、 元宵节

元宵节,又叫灯节。漯河有吃元宵、观灯展、玩故事的习惯,并且形成自已独特的


九会。从正月十四至正月十九,市里要组织举办大型灯展活动,展灯上万只,千只百态,五花八门,吸引着市区及周边农村数十万人前往观展。农村民间艺术团体活跃在城乡街头、机关大院,表演龙舞、狮子、高跷、旱船等,演后被封赏烟、酒、点心等。为了活跃节日气氛,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节日期间,市里还组织举办民间艺术表演大赛,设一、二、三等奖,对获奖者颁发荣誉证书以示鼓励。九十年代末,市委、市政府投资数十万元,购置礼花,于正月十五日晚上分两个地点在市区燃放,与市区的河水相映成趣,时间长达近一个小时,当天晚上人头攒动,非常热闹,各种服务业卖小吃的卖玩意儿的都走上街头。

还有在市区举办的灯盏,持续好几天,观看的人也很多。正月十五的晚上通明,家里的电灯开着,或者挂着大红灯笼。小朋友大都提着灯笼,有自己动手做的,也有买的音乐灯笼,走在街上,一群孩子,一片灯海,欢声笑语传遍万家。

除了以上统一性质的节日外,流传在漯河地区的还有以农历节气为名的地方物色较浓的民俗节日如:二月二(龙抬头)、三月三(赶庙会)、五月五(端午节)、六月六(蚂蚁生日)七月七(牛郎会织女)七月十五(鬼门节)八月十五(中秋节)九月九(重阳节)十来一(十月初一)等。不同的地方注重的节日有所不同。一般农村的二月二很受重视。

二月二(龙抬头),我们临近的几个村子会轮流在各村最大的一条街上,演戏剧,多是豫剧,全家老小都出动去看,三轮车,自行车,人,卖吃的,卖玩具的,还有像台球等各种运动,在整条长街甚至是几条街上展开,小孩子最喜欢的是满街的吃的玩的,好不开心,成年人和老年人多喜欢在台下看豫剧,还有的青年人趁机卖吃的,喝的,玩的,增加一份收入。每到二月二时,很容易下雪,还是大雪,人们说这个时候对麦苗最好,下过之后天气开始转暖。这项活动一下持续三天三夜。这个时候还会有亲戚走访。 【婚姻习俗】

八十年代,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复存在,婚姻自主,恋爱自由。在城市主要是自由恋爱,朋友介绍,婚介中心牵线和自登征婚启示等形式;在农村,以通过街坊邻居、亲朋介绍为主。经介绍后牵线人不再介入,男女双方确定恋爱关系。女性多注重对方的相貌、性格、职业、年龄、家庭;男性一般侧重女方的相貌、性格、年龄和品行。部分还存在父母左右或干涉男女婚姻自由或讲门当户对等现象。

男女双方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彼此没有意见,经双方家长同意后,由各自户口所在地出具证明到当地民政部门领取结婚证书,成为合法夫妻,但仍不能在一起生活,必须择定吉日男方上门迎娶,女方陪送嫁妆进门后方共同生活。根据男方所送彩礼的多少和女方家庭经济条件的好坏,嫁妆品种、数量不等,一般是小件日用品、电视机、洗衣机,部分家庭有电冰箱、摩托车等,家俱一般由男方置备。择定日期农村一般选在春节前的腊月逢双日,城市多选择五一、十一、元旦、春节前。迎娶队伍不断壮大。迎娶车辆都是轿车、面包车或农用三轮摩托车,少者三、五辆,多者二、三十辆。城市新娘多穿婚纱,到美容店美容化妆。婚前拍婚纱照,婚期搞摄影,录像以作纪念。新娘接回去后,由伴娘陪同下车,燃放鞭炮,举行结婚仪式,新郎新娘在主婚人的主持下,以鞠躬的形式一拜天地,二拜父母,夫妻对拜,然后由新郎背着、客人簇拥着进入新房。中午,男方大摆宴席招待客人,亲朋好友送红包表示庆贺,少者50元,多者三、五百元不等。还有闹洞房的说法。近几年,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减小。

新娘三天回门的习俗沿用至今。新婚第三天,新郎新娘走第一趟娘家,叫回门,但有七不出门,八不回家之说,当天如遇七、八日期,则往后顺延一天。回门后,结婚仪式全部结束,夫妻开始新的生活。 【生日习俗】

一般叫过生日,对老年人叫祝寿。给老人过生日祝寿,大多摆宴席,有的在家里自备酒席,老年人的60大寿,8090大寿比较重视,民间有“7384阎王不请自己去的诙谐。


自已一家人团聚祝贺。

家庭条件好的或子女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大多在酒店设宴招待客人,参加者主要是子女、近亲属和朋友,他们带着生日蛋糕、酒、水果、饮料以及适合老年人的滋补品,也有不乏送红包者。

给儿童过生日较普遍,生日当天,父母定做生日蛋糕,并讲究几周岁蛋糕上插几支蜡烛。照生日照以作纪念。有姥姥、姥爷、爷爷、奶奶、姑姑、舅舅等参加的,还要摆酒席招待,祝贺者都给孩子买有礼物,主要是蛋糕、衣服、书包、食品等。年龄大点的在校学生,也有邀请同学给自已过生日的,同学送一些纪念品,本人或在家或在饭店设宴招待,有的干脆买些食品带着同学出去玩一圈。九十年代初期,盛行亲朋好友、父母、子女、夫妇在电台或电视台点播戏曲或歌曲,表示对亲属、朋友生日的祝贺。 【丧葬习俗】

一般来说,城市灵堂设在殡仪馆,农村多设在自已家里的,亲朋好友前往吊唁,赠送花圈、挽帐以示哀悼,九十年代后期大多送钱,少者50元,多者几百元不等。有守夜之说,亲人要彻夜守在灵堂前,即使睡觉也要睡在里面,说法是为了不让死去的亲人感到寂寞。还让死者的子女摔盆,让最亲的晚辈在灵堂前烧纸钱的盆子上一人撰一个洞,然后狠狠摔碎。

亲人尸体火化前进行整容,开追悼会,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参加吊唁者佩带黑纱或白花。骨灰有的暂放骨灰堂,稍后选址进行安葬,有的直接选址安葬在公墓。

农村中按原来的礼节,按亲疏分成不同的衣服,最亲的人需要披麻戴孝,鞋子上还糊上白布,五七前不能取下,一般的人就当天带孝就可以。

子女在亡者五七百天周年等祭日前去祭奠,烧纸或送鲜花以示悼念。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cf06b63caaedd3383c4d37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