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

2023-01-11 22:05: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欢迎阅读!
变迁,一带,一路,历史

“一带一路”的历史变迁

作者:肖

来源:《共产党员·下半月》 2017年第6



“丝绸之路”的开创者

西汉汉武帝时张骞首次开拓丝路和东汉时的班超经营西域,并再次打通延伸了丝路。罗马人征服叙利亚的塞琉西帝国和埃及的托勒密王朝后,通过安息帝国、贵霜帝国和阿克苏姆帝国取得中国的丝绸。这条贯通欧、亚、非之路,被称为“丝绸之路”东汉时的班超重新打通隔绝58年的西域,并将这条路线首次打通延伸到了欧洲。罗马帝国也首次顺着丝路来到东汉洛阳。这不但是欧洲和中国的首次交往,也是21世纪初完整的丝绸之路路线。在通过这条漫漫长路进行贸易的货物中,中国的丝绸最具代表性,“丝绸之路”因此得名。丝绸之路不仅是古代亚欧互通有无的商贸大道,还是促进亚欧各国和中国的友好往来、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友谊之路。历史上一些著名人物,如,出使西域的张骞、投笔从戎的班超、永平求法的秦景、西天取经的玄奘,他们的故事都与这条路有关。

“丝绸之路”有哪几条路

张骞、班超通西域以后,开通了从中国通往欧非大陆的陆路通道。这条道路,由西汉都城长安出发,经过河西走廊,然后分为两条路线:一条由阳关,经鄯善,沿昆仑山北麓西行,过莎车,西逾葱岭,出大月氏,至安息(今伊朗),西通犁靬(jiān ,今埃及亚历山大,公元前30年为罗马帝国吞并),或由大月氏南入身毒(今印度);另一条出玉门关,经车师前国(今新疆吐鲁番),沿天山南麓西行,出疏勒,西逾葱岭(今帕米尔高原地区),过大宛,至康居、奄蔡(今里海北部)。

广义的丝绸之路指从上古开始陆续形成的,遍及欧亚大陆甚至包括北非和东非在内的长途商业贸易和文化交流线路的总称。除了上述的西域路线之外,还包括在南北朝时期形成,在明末发挥巨大作用的海上丝绸之路和与西北丝绸之路同时出现,在元末取代西北丝绸之路成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丝绸之路,等等。

谁命名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这个名字在中国家喻户晓,但却是一名德国人的“发明”,他的名字叫费迪南·冯·李希霍芬。

1860~1872年间,李希霍芬曾在亚洲许多地方旅行,并在中国做了7次远征。1873年,李希霍芬回国,他用后半生大部分精力撰写了一部5卷鸿篇巨制:《中国——亲身旅行和据此所作研究的成果》(1877~1912年)。

正是在1877年出版的该书第一卷中,李希霍芬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并在地图上进行了标注。书中,李希霍芬把公元前114年至公元127年近两个半世纪开辟的,经西域将中国与中亚的阿姆河、锡尔河地区以及印度连接起来的丝绸贸易道路命名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个形象而且贴切的名字。多少年来,有不少研究者想给这条道路起另外一个名字,如“玉之路”“宝石之路”“佛教之路”“陶瓷之路”等,但是,都只能反映丝绸之路的某个局部,而终究不能取代“丝绸之路”这个名字。

海上丝绸之路分两条主线路


在陆上丝绸之路不断衰落过程中,随着中国造船及航海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海上贸易商路的海上丝绸之路逐渐上升为中国对外交往的主要通道。海上丝绸之路主要有东海起航线和南海起航线两条主线路。东海起航线始自周王朝建立(公元前1046年)之初,武王派遣箕子到朝鲜传授田蚕织作技术。箕子于是从山东半岛的渤海湾海港出发,走水路抵达朝鲜。这样,中国的养蚕、缫丝、织绸技术通过黄海最先传到了朝鲜。秦始皇兵吞六国时,齐、燕、赵等国人民为逃避苦役而携带蚕种和随身养蚕技术不断泛海赴朝,更加速了丝织业在朝鲜的传播。

通过朝鲜半岛或经由日本海环流水路,中日交往十分方便。据日本古史记载,西汉哀帝建平元年(公元前6年),中国的罗织物和罗织技术已传到日本。公元3世纪,中国丝织提花技术和刻版印花技术传入日本。隋代,中国的镂空版印花技术再次传到了日本。隋唐时期,日本使节和僧侣往来中国频繁,他们在浙江台州获得青色绫,带回日本作样板,仿制彩色锦、绫、夹缬等,日本至今仍沿用中国唐代的名称,如:绞缬、蜡缬、罗、绸、绫、羽等。

唐宋以后,中外交流的主要通道以南海为中心,起点主要是广州,所以称南海丝绸之路。形成于秦汉时期,发展于三国至隋朝时期,繁荣于唐宋时期,转变于明清时期,是已知的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cf58bd0e0bd960590c69ec3d5bbfd0a7856d546.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