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博物馆馆藏平和窑青花大盘赏析

2022-11-29 12:11:2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泉州博物馆馆藏平和窑青花大盘赏析》,欢迎阅读!
泉州,青花,馆藏,赏析,大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泉州博物馆馆藏平和窑青花大盘赏析

作者:蔡珊

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11年第10

2010年广东汕头南澳Ⅰ号明代沉船遗址被评为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南澳Ⅰ号是在我国沿海经过正式考古调查和发掘的明代沉船,它为解决中国海外贸易、航海、制瓷等诸多学术课题提供了翔实可靠的实证材料,为研究明代巾国经济提供了新的资料和线索。这其中最引起收藏界关注的就是沉船上各式各样图案纹饰独特的叫代青花外销瓷器。经过水下考古专家们对这批出水青花瓷器纹饰、款识、釉料、器形等多方面的研究,确定这批出水青花瓷器大部分产自福建省南部的平和窑。平和窑在明代中后期外销规模极大,1600年沉没于菲律宾海域的迭戈号1613年沉没于非洲西部圣赫勒拿岛海域的白狮号、南中国海区域、埃及的福斯塔遗址、日本的关西地区等都发现有大量的平和窑瓷器和其碎片。2010年泉州博物馆征集到一件明代平和窑青花大盘,并随即被福建省文物鉴定组确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一、器物介绍

泉州博物馆这件青花大盘的正式定名是明代平和窑青花凤穿牡丹克拉克大盘,泉州博物馆馆藏编号为QB5499,笔者个人意见定名应为明代平和窑青花锦鸡牡丹克拉克大盘更为妥当。大盘口径为47.5厘米,器物底径24.8厘米,器物高10.8厘米。敞口,深腹,弧壁渐收,大矮圈足,圈足内满釉沾有大量砂粒,足底刮釉露胎。器型硕大,通体施釉,釉层莹润光洁,均匀洁净。白地青花,通体釉色白中微泛青,青花呈色鲜艳明快,分际清晰,灵动活泼。器物胎体厚重,胎质坚实。纹饰虽然繁密,但并不显得杂乱无章。盘内壁饰六个青花开光,开光内或饰牡丹或饰菊花相间排列,且两两相对。六个开光间饰以字纹,盘心打一圈,盘心圈内饰锦鸡牡丹图,盘外口沿饰一圈弦纹,弦纹下饰三组绶带纹,近底处饰一道弦纹。锦鸡牡丹图案写意生动,简洁凝练。两朵牡丹一怒放,一盛开,争奇斗艳。锦鸡尾部高挑,曲颈向下,呈觅食状。十四片绿叶点缀其间,相映成趣。底部填充一块湖石。

在古代,锦鸡又被称为金鸡,牡丹则被视为花中之王,都寓意雍容华贵。锦鸡和牡丹两种图案结合在一起,更象征着美好、光明和幸福前景。民间常把以锦鸡、牡丹为主题的纹样,称锦官牡丹牡丹引金等,是祥瑞、美好、富贵的象征。

由于平和窑制品主要是接受出口定单而供外销的,因此国内十分稀少。完整的沙足器至连平和窑制品的老家平和县博物馆也没有一件,足见泉州市博物馆这一明代青花大盘的珍贵程度。泉州博物馆收藏的这件明代平和窑青花凤穿牡丹克拉克大盘器物造型与绘画风格均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是平和窑明代青花大盘中不可多得的精品之一。 二、平和窑介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平和窑位于福建南部山区平和县,因而得名。明万历版《漳州府志》卷二十七载:瓷器出南胜者,殊胜它邑,不胜工巧,然犹可玩也。清代重修的《平和县志》也记载:瓷器精者出南胜官寮。平和窑主要窑场在南胜的花仔楼、田坑,五寨的大垅、二垅、洞口等地。1984年福建省博物馆考古部调查小组到平和县对青花瓷窑址进行了考古调查。19941998年,福建省博物馆先后对这些窑址进行大规模发掘,发掘出多座横室阶级窑并出土了大量标本,充分证实了在日本、南洋、东非以及欧洲发现的吴须赤绘”(即红绿彩器)交趾三彩”(即素三彩)沙足器”(欧美许多博物馆、美术馆称为“SWATOW”汕头器”)就是平和窑的产品。 平和窑创烧伊始,就有着十分明确的生产目的——以生产外销瓷为主。其产品胎釉都较粗,工艺方面则简练朴实,但其产量能满足海外市场的需求,并能根据海外客户的要求迅速改变自己的风格,因而平和窑在明代海外贸易中迅速崛起。

平和窑烧制的大型器物足底一般带砂是因为平和窑采用烧制过程中在匣钵内底铺上砂层。这样虽可以防止器物底部与匣钵相粘,但由于施釉、刮釉工艺的草率和烧成技术的问题,使平和窑常常在器物的外底、足内留下了釉水或在烧制中淌釉、变形,因此器物就会与匣钵内的砂子相粘。

三、出水瓷器收藏建议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水下考古事业的不断发展,南海号碗礁Ⅰ号南澳Ⅰ号等中国古代沉船的相继出水,以德化窑、平和窑为代表的外销民窑系出水瓷引起了收藏界广大藏友的关注。目前国内很多人对出水瓷并不是太熟悉,即使是研究陶瓷外销和出口的一般专家学者,由于之前对出水瓷接触较少,研究不够,也难免会看错。作伪者更是闻风而动,出水瓷赝品随之大量出现。笔者因为工作原因多次实际参与水下考古工作,积累了一定的海捞瓷鉴定经验,在此为藏友们提供一点浅见。

1、文物造假自古就有,现在更盛。我们要断定一件出水瓷器的真伪,就一定要掌握好其时代风貌,从器物的造型、胎釉、纹饰、釉料、制作工艺等多方面细节去抓器物的典型和基本时代特征,然后细致观察,认真比较,综合分析,就能准确地辨识其真伪。同时,我们要杜绝捡漏、搜奇、猎新的心理,要保持冷静,从容淡定,仔细观察,避免上当。

2、出水瓷上不可避免的有水痕、盐渍、水生物、凝结物等海底环境的残留信息。但现在一般出水瓷的作伪都是在养殖场或者水下人工环境中短期形成,其残留信息较为单一,没有大自然长期留下的信息丰富。

3、出水瓷九死一生,历经生产转运、沉船触底、打捞获得、转手流通等环节,破损率极高,特别是现代盗捞者往往使用炸药爆破、简陋潜水设备、铁爪抓取等暴力手段,出水瓷难免就有所缺陷,藏友需要注意。 四、结尾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d1d96fb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