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政治史--分封制与宗法制

2024-01-25 05:42:4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中国古代政治史--分封制与宗法制》,欢迎阅读!
政治史,分封,中国,法制,古代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作用。

(商朝最后一位王是纣王,据说昏庸无道,崇信美女妲己,杀害正直的大臣,残害百姓,为了刷存在感什么缺德的事都干,比如把丞相比干的心挖出来晒太阳,解剖孕妇的肚子搞男女鉴别,把人放到火刑柱上听人家惨叫,民愤很大,所以从陕西兴起的周部落就替天行道,革除商命,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讨伐商纣,在孟津会盟天下八百诸侯,渡过黄河,向朝歌(今河南淇县)进军,纣王临时组建几十万奴隶迎战,最后周部落军队在牧野打败商王部队,战况惨烈,血流漂杵,史称“牧野大战”。纣王帝辛自焚而死,商船灭亡。周朝建立后,对于如何管理天下这个问题思考很久,最后采用了分封制,当然此时周武王已经去世,分封制其实是由周公姬旦来一手主持的。

1)原因:疆域辽阔,生产力落后,以宗法制为基础

(2)含义:又叫封邦建国,即为封建,是周王将宗族姻亲和功臣分派到各地广建封国的制度。作为地方政治制度,巩固周王室的统治。

(3)内容

①周王是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②对象:同姓亲族(鲁国、晋国、燕国)功臣(齐国)、殷商降族(宋国) ③诸侯义务: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赋和朝觐述职。

分封制使西周贵族集团形成了“周王诸侯卿、大夫士”的等级序列。 (4)影响

①周人文化向周边扩展,为以后大一统奠定文化基础。 ②确立了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天子与贵族共治天下。

③前期巩固统治,开发边疆,到东周由于生产力发展,诸侯实力强大,天子地位衰落,开始了春秋战国的动乱局面。

2.宗法制的目的、含义、内容和影响。

(1)目的:巩固分封制形成的统治秩序,解决贵族之间在权力、财产和土地继承上的矛盾。

(2)内容

①核心特点:父家长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度。

②嫡长子为大宗,其他嫡长子的其他兄弟(次子、庶子)为小宗。 (3)作用


①保障各级贵族能够享受“世卿世禄”的特权。

②有利于凝聚宗族,强化王权,形成“家国一体”(纵向看是国,横向看是家)

历史常识:

1、夏朝为传说中王朝,禹传启,父传子,禅让为世袭,公天下变为家天下,

2、商朝:公元前1600--公元前1046,汤为开国君主,伊尹为宰相,神权与王权结合,崇拜鬼神,带有神秘色彩。

3、西周:公元前1046-公元前771年,周武王(姬发),姜尚为丞相。都城镐京(今西安)

4、东周: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周平王(姬宜臼)东迁洛邑。周赧王五十九年(公元前256年),东周为秦所灭,共传25王,历时515年,东周时期又分为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两个时期。

5、天子坐北朝南,三公、诸侯(公侯伯子男)、九夷、八荒依次排列,体现分封制的等级。周厉王“国人暴动”,体现天子与贵族共治天下。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体现诸侯出兵勤王的义务。

6、宗法制确立于夏,发展于商朝(父传子,兄传弟),完备于西周。

7、古代的婚姻制度为一夫一妻多妾制,嫡长子为天子的王后(妻子)的大儿子。传嫡不传庶,传长不传贤。子以母贵,母以子贵。

8、嫡长子拥有祭祀权,体现周以人文化为主,崇拜祖先。祖宗,太庙,祠堂,祖坟,百姓,同姓不婚,都是宗法制的体现。

9礼乐制是维护宗法制、分封制的纽带,作为社会的行为规范,维护贵族的统治秩序。核心为:长幼有序,华夷有别(束发右衽为华夏,披发左衽为蛮夷)贵贱有等,亲疏有差。天子驾六,君子小人,名谦字尊,刑不上大夫,五声八音(五声:宫商角徵羽,八音:金石丝竹,匏土革木)

10、上古姓来自于村落或部落,氏是同姓氏族散居的符号。氏以别贵贱,姓以别婚姻。中国上古著名的姓氏有八姓:姬、姚、妫(gui、姒(si、姜、嬴、姞(ji、妘(yun西周时期,姬姓吴氏、郑氏、卫氏、鲁氏、蒋氏、韩氏。姜姓吕氏、谢氏、齐氏、高氏。赢姓秦氏、赵氏、白氏、廉氏。秦以后,姓氏合一,是贵族统治衰落的体现。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dcfb721ae45b307e87101f69e3143323968f5f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