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 教学大纲

2022-06-05 20:18:23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 教学大纲》,欢迎阅读!
教学大纲,生态环境,人类,社会

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

一、课程说明

课程编号: 2-03

课程名称(中/英文):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Human Society and Eco-environment 课程类别:人文社科 学时/学分:2 先修课程:无

适用专业:各专业 教材、教学参考书:

查尔斯·哈珀《环境与社会——环境问题的人文视野》,肖晨阳等译,天津人民出版社,1998.

二、课程设置的目的意义

本课程综合环境科学、环境哲学、环境史学、环境经济学、环境社会学以及环境法学等多学科基础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丰富环境保护知识,提升环境保护意识,培养生态文明综合素质,加强对环境问题的理解和处理的能力。 三、课程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采用理论知识介绍与经验案例讨论相结合、学生自主查阅资料与课堂集中分享相结合、课外实地调查与课堂学习相结合等方式,帮助同学系统学习人类社会、生态环境及二者关系的基本理论知识,帮助学生从历史和现实层面分析理解环境问题的根源和应对方式,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生态文明素质。 四、教学内容、重点难点及教学设计

章节

教学内容 什么叫人类 社会 什么叫生态 环境 经济制度与生态环境 政治制度与生态环境 文化观念与生态环境 现代化与生态

环境 工业化与生态

环境

4 4 4 4 4 2 2

学时分配 讲课 (含研讨)

4 4 4 4 4 2 2



教学重点 人类社会的结构 生态环境的要素 经济制度的类型与变迁 政治制度的类型与变迁 文化观念的类型与变迁 现代化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工业化的含义、起源

教学难点 人类社会的变迁 生态环境的变迁 经济制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政治制度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文化观念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现代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工业化与生态环境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PPT讲授、课堂讨论 PPT讲授、课堂讨论、

课外阅读 PPT讲授、课堂讨论 PPT讲授、课堂讨论 PPT讲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PPT讲授、课堂讨论 PPT讲授、课堂讨论、

案例分析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1 / 2


章节 教学内容



学时分配 讲课 (含研讨)



教学重点 与发展

教学难点 的关系 城镇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全球化与生态环境的关系 环境行动者的方案



教学方案设计(含教学方法、教学手段)

第八章 第八章 第九章

城镇化与生态

环境 全球化与环境

问题 环境行动者 复习/考试

2 2 2 2

2 2 2 2



城镇化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全球化的含义、起源与发展 环境行动者的含义



PPT讲授、课堂讨论、

课外调查 PPT讲授、课堂讨论 PPT讲授、课堂讨论



注:实践包括实验、上机等

五、实践教学内容和基本要求

(无)

六、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

根据课程类型、课程性质、课程内容及特点,确定适合的考核内容、考核方式及成绩评定。考核内容重点考核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应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等;考核方式采用多种形式(笔试、口试、答辩、测验、论文等)、多个阶段(平时测试、作业测评、课外阅读、社会实践、期末考核等)、多种类型(作品、课堂实训、课堂讨论、社会调查、竞赛等)等全过程的考核;成绩评定加大过程考核及阶段性考核成绩比例(原则上≥40%),减少期末成绩的占分比例。

考核方式 课堂讨论 作业测评 期末考试

考核内容

关于人类与环境关系的基础知识与

基本理论

运用基础知识理论分析当前实际环

境问题的能力

运用基础知识理论分析各类环境问

题的能力

成绩比例(%

30 20 50

备注 开卷





2 /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e59d7617cd5360cba1aa8114431b90d6d858958.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