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

2022-08-13 16:13: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高中语文 第三专题《豪放飘逸的李白诗》《梦游天姥吟留别》教学设计 苏教版选修《唐诗宋词选读》》,欢迎阅读!
留别,选读,宋词,豪放,选修



梦游天姥吟留别

【教学目标】

这是一首记梦诗,也是一首游仙诗。意境雄伟,变化惝恍莫测,缤纷多采的艺术形象,新奇的表现手法,是本文的学习重点;

理解诗歌中寄托的诗人的思想感情,理解梦境对于表达思想感情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酒入豪肠,七分酿成了月光,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时隔10个世纪,在封建历史上的鼎盛时期,继披香草散步汨罗江的浪漫主义待人屈原之后,又一位才高气逸的浪漫主义诗人向我们款款而至。

今天我们一起走近李白,来学习他的另外一首长诗《梦游天姥吟留别》 二、解题

《梦游天姥吟留别》,从诗题中我们对这首诗可以了解多少? 内容一:梦游天姥

形式:吟,古体歌行体中的一种,形式自由 内容二:留别 三、解读诗篇

1.朗读诗歌:纠正字音,并给疑难字词作适当解释。

天姥: mǔ 瀛洲:yíng 剡溪:shàn 在嵊县境内,溪水名。 渌水:lù 清澈。 脚著谢公屐:zhuó 穿;jī鞋子。 暝:míng 日落,天黑。 殷岩泉:yǐn 雷声。 訇然:hōng 大声。 水澹澹:dàn 波浪起伏或流水迂回状。 青冥:míng 深远。 魂悸: jì 因害怕而心跳。 恍惊起而长嗟:jiē 叹息。 2.结构分析。

①从哪到哪儿诗篇是在记“梦游天姥”? 明确:“海客淡瀛洲……失向来之烟霞”(先自读,找出这部分内容)

②那么从哪里我们又读出了诗人是在与人“留别”?(给学生时间仔细找,答案在结尾处) 明确:“别君去兮何时还”(请一位学生站起来回答) ③着重阅读“梦游天姥”这一部分。

学生齐读,教师引导:文章是记游,但与一般的记游不同,细心的同学可能已经发现了,不同在什么地方?

这是“梦游”(引导学生全体作答)请一位学生找出点题的诗句“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请一位学生作答)解释:“我欲因之梦吴越”

请一位学生作答:因(表因果关系)之(代词)那么前文是:作者游天姥山的原因。 3.内容解析

①我们一起来赏析这部分诗文,思考是什么激起了诗人的游兴?

朗读:海客淡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越人语天姥,云霓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一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从诗文中体会天姥山的形象:越人言——云霓明灭 连天横

五岳:

与别山作比 赤城:浙江省天台县北,山名

天台:山名,在浙江天台北,与“天姥“相对

六行诗既点明了天姥山的位置,同时突出了天姥山之高峻。超五岳,压倒赤诚,连绝高的天台山也只好倾倒在它的东南方。




李白自青年时代就向往吴越的山水,曾在《秋下荆门》中就抒发了自己这份向往之情,“此行不为鲈鱼脍,自爱名山入剡中”,天姥山的奇景瑰形激发了李白的游兴。

那么诗篇起笔却没马上写天姥山,诗人先写“海客淡瀛洲”,这样落笔是什么原因,“瀛洲”指什么?(给学生时间考虑。

从“瀛洲”打开学生的思路。骄阳酷暑,我们向往去海边,那么对“东海蓬莱”会有所耳闻,这“蓬莱”相传是一座仙岛,上有长生不老药,当年秦始皇曾遣三千童男童女上岛采药,诗中所言的“瀛洲”为这东海上三座神山之一,还有一座是“方丈”

来往海上的人淡起仙人居的瀛洲,印象中是烟雾缭绕,波涛迷茫,实在难以寻求。

以此山的难求来映衬天姥山的实在。虽然高耸入云,但确实有其山,云开雾拨之后还能真真实实地睹上一面,所以诗人希望自己踏上此行。

齐读这一部分,这是诗人入梦之缘。

②那么让我们随着诗人的想象,一起进入他的梦游世界。诗人是如何来到目的地的?

答案:“一夜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 诗人渡过镜湖,在月的映照下,来到剡溪。有诗云:“东南山水,越为首,剡为面,沃洲、天姥为眉目。”到了剡溪,诗人已到了天姥山的入口。

“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相传晋朝以前,这里人迹罕至,只有汉时的刘晨、阮肇入此山采过药。到南朝时,淝水之战中曾立下赫赫战功的谢玄的孙子到浙江永嘉来任太守,此人喜遨游山水,永嘉恰巧山秀水灵,所以任职期间游遍了这里的山山水水。当时从会稽到永嘉地区,须穿越新昌,天台地区,此地丛山峻林,茂林修竹,而性喜山水的太守开始伐木取径,直到临海。风光绮丽的天姥山正处这险要地段,因而名声大振。

李白追慕前贤高情雅致,神思飘飘,深入了天姥山。 “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谢公屐:据载,谢灵运游山时所穿的木屐,上山时去其前齿,下山时去其后齿)

③诗人立在了前人开拓的古道上,展开了丰富的想象,他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读出相应诗句。(让学生寻找)

答案:“半壁见海日(看到),空中闻天鸡(听到)“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暝” “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看到)“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听到)

诗人想象中的天姥山:海日升空,天鸡啼明,幽深寂静;山高路曲,奇花迷眼,猛兽震山,又使人战栗。

正在此时,忽然“列缺霹雳,丘岳崩摧”,眼前出现了另外一个世界。在这里,诗人看到了什么?(学生在诗文中寻找)

明确:“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情到酣处,诗人的想象纷至沓来。青空寥落,深不见底,金银台上,日月照耀,金碧辉煌。神仙排云而出,身着云霞般华美的衣裳,乘清风,纷纷而来。老虎鼓瑟,鸾鸟拉车,仙乐阵阵,车声辚辚。众仙像麻束一样列队立在金银台上。诗人神游八极之表。

忽然“魂悸以魂动”,诗人梦中觉得心中悸动,恍恍惚惚醒转过来,口中仍发出惊叹之声。——梦已

“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只有睡着时候垫的枕席还在,梦中的烟霞胜景已全部消失了。梦已尽而思无穷。

小结:诗人因越人传说天姥险峻绮丽,而起游兴,还未启程,已先梦游,情到酣处,仙境忽现,虚境之中又生幻境,使读者随着诗人的笔触摇曳生情,起伏跌宕。(朗诵这一部分诗文。 “梦游天姥”,诗人极尽想象,直到眼前烟消云散,诗人才又回到了现实之中。现实之中的诗人是如何状态呢?

让我们一起来读诗文的最后一部分:“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




四、知人论世,深入探讨

学生讨论,可以结合已学诗词、已知的关于李白的知识,并教师提供的关于李白的诗赋及生平资料(见附稿二),鼓励学生回答。 1.提供资料:

①李白诗赋

《大鹏遇希有鸟赋》仗剑远游至江陵遇道士司马祯时作 《行路难》(三首)天宝三年(744年)离开长安时作 《将进酒》天宝十一载(752年),时诗人已五十二岁,自长安放还历九载时作 ②李白生平资料

出生——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第一次南北漫游; 辞官——赐金放还,壮游天下——第二次南北漫游。

2.讨论结束,教师提问:

1)根据提供的资料我们来推测此诗大约创作于李白的哪一段时期?

参考答案:赐金还乡,东游梁宋、齐鲁,即将南下剡中,开始吴越之游之际。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眼”,从这一诗文中读出。“摧眉折腰”,当指在长

安生活这一时期得出的的体会(引导学生回答)

2)你们是如何理解这饱蕴诗情的两行诗句的?这一切在你的心目中叠合出了诗人怎样的艺术象?

参考:长安曾是李白一生的向往,在这里,诗人寄意壶酒,布衣供奉翰林,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在这里李白因一曲《乌栖曲》得到了“四明狂客”贺知章的赏识,为其解金龟换酒,极尽荣华,肆意放诞,然而熙熙攘攘,闹闹哄哄的帝都亦不过如此,外戚专权,同僚争权,诗人无意留恋,诗人宁愿选择自己的生存空间,选择放鹿青崖,踏寻名山,释放自由与率气。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让我们想到了东晋时候“不为五斗米而折腰”的彭泽小令陶渊明,他终辞小令一职,最后躬耕南亩。

这一切在我们的心目中叠合出了一位傲视权贵却又才华横溢的诗人形象,诗人气质不俗,潇洒浪漫,富于幻想充,对自由充满向往。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ec6f6f3cc2f0066f5335a8102d276a2002960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