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常识

2022-07-20 08:37:15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麦常识》,欢迎阅读!
小麦,常识

小麦常识



什么是小麦春化阶段?

如将冬小麦品种春播,不经过越冬前后的低温阶段,则小麦长期停留在幼苗阶段,而不能拔节抽穗结实。冬小麦的正常抽穗,必须在播种出苗后经过一定的低温。这就是著名的“春化”学说,或阶段发育学说。历史由美国1857年发现,于1928年由苏联科学家研究定名。

1)小麦春化阶段(感温阶段)通过春化阶段:春性品种在0℃-12℃,5-15天;半冬性0℃-7℃,15-20天;冬性0-3℃,30-50天。0-7℃为春化阶段最适宜温度,-4-12℃停止。

2)春播冬性品种:种子处理(冬至节令)将种子浸泡使其萌动,以后每九天浸淘一次,经过7次处理,播种后照常抽穗结实。冬小麦晚播—群众称“土里吾”。



什么是小麦光照阶段?

小麦通过春化阶段后,在适宜的外界环境条件下,就进入第二个发育阶段,即光照阶段(感光阶段)

低温使小麦通过“春化”,具备了拔节抽穗结实基础,但还必须通过一定的光照时数,即每天光照的时间,才能最终完成生长周期,即种子—到种子。

若已通过春化阶段的幼苗,仍处在每天8-10小时光照条件下,麦则迟迟不能抽穗。特别是冬性品种,反应更为敏感。反应迟钝型:每日8-12小时光照,16天通过。中等类型,每日8-12小时光照,24天通过。反应敏感型,每日12小时的光照,30-40天通过。


冬小麦

冬小麦是稍暖的地方种的,一般在9月中下旬至10月上旬播种,翌年5月底至6月中下旬成熟。比如华北及其以南是冬小麦。 在我国一般以长城为界,以大体为春小麦,以为冬小麦。我国以冬小麦为主。

我国小麦三大产区:

1.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北,长城以南,这里冬小麦产量约占全国小麦总产量的56%左右。其中主要分布于河南河北山东陕西山西诸省区;

2.南方冬小麦区,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以南。这里是我国水稻主产区,种植冬小麦有利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粮食产量。其特点是商品率高。主产区集中在江苏四川安徽湖北各省。

3.春小麦区,主要分布在长城以北。该区气温普遍较低,生产季节短,故以一年一熟为主,主产省区有黑龙江新疆甘肃内蒙古

与国外的联系:

1.美国中部农业区,有小麦带玉米带,可以认为是一个平躺的字,中间一竖为一玉米棒(玉米带),类似于我国的长城,两旁即为小麦带,北为春小麦,南是冬小麦;2.澳大利亚的小麦--牧羊带,因其纬度较低,气候较为温暖,因此种植的只能是与我国华北地类似的冬小麦。

冬小麦的春季管理

种好是基础,管好是关键,大地回春,万物复苏之时,小麦也将进入管理的关键时期,由于去冬以来我市降雪量少,给小麦的春季管理也带来了难度。 一、镇压提墒 早春化冻后首先要查墒情,由于经过越冬后土表极易失墒,若干土层超过分蘖节以下会影响生根,这类麦田需在返青期镇压提墒,使分蘖节处于湿润的土层里。 二、适时锄划,增温促苗 锄划不但具有良好的保墒、增温、灭草等效果,还具有促弱苗转壮、壮苗稳健生长等作用。各类麦田都应锄地。划锄时要注意因地因苗制宜。对晚茬麦田,划锄要浅,防止伤根和坷垃压苗;对于旺苗和徒长麦田,应进行深锄断根,控制地上部生长,变旺苗为壮苗;对盐碱地麦田,要在顶凌期和雨后及时划锄,以抑制返盐,减少死苗。划锄要注意质量,做到划细、划匀、划平、划透,不留坷垃,不压麦苗。拔节前力争划锄2-3遍。 三、分类管理,科学施肥浇水 (一)弱苗管理。一类弱苗是由于麦田秸杆还田导致碳氮比例失调而造成脱肥的麦田,年前麦苗已开始发黄,冬季又没有及时施肥,春季麦苗还会继续脱肥发黄,对于这类麦田,凡越冬前没有追肥的,早春应抓紧施用,每亩可开沟施碳铵2025公斤,使用碳铵较使用尿素肥效快10天左右,施后及时浇水,以利充分发挥肥效,促进春季分蘖成穗。另一类是晚播弱苗。这部分麦田地力较好,播量较大,冬前施肥较多的晚播弱苗,早春就以中耕保墒、提高地温为主,适当控制肥水,防止因群体猛增而造成田间郁蔽和消耗养分,肥水管理一般要在起身至拔节时进行,如果墒情不足,可在返青期浇水,宜小水轻浇,切忌大水漫灌,并及时松土,提高地温,促苗生长,对缺肥的晚播弱苗,可结合这次浇水开沟施入碳铵1015公斤。 (二)旺苗管理 1.冬前旺苗。由于冬前生长过快,消耗养分较多,返青后生长较弱,早春如遇倒春寒天气,也会造成冻害死苗。春季要及早加强管理,以巩固年前分蘖,提高分蘖成穗率。因此要适时浇水追肥,对越冬前已追施过


肥且春季田间墒情好的麦田,在土壤解冻后,要及早锄划,保墒提温;在小麦起身至拔节时应进行肥水齐攻。对越冬前没追施过肥,且田间墒情差的麦田,返青后要抓紧施肥,施肥以碳铵为好,亩施1015公斤后及时浇水中耕,以防返青后脱肥,待起身拔节期再随水追尿素1520公斤。 2.春季旺长苗,返青后除严格控制肥水外,还要采取深中耕、镇压、化调等措施,化控是防止小麦倒伏的有效措施之一,对群体大,长势旺的麦田或植株较高的品种,在小麦起身期亩用20%壮丰安乳油3040毫升,加水30公斤喷洒,以控制植株旺长,缩短基部节间,降低植株高度,提高根系活力增强抗倒伏能力。 (三)壮苗管理。对于墒情好、群体大的麦田,在春季管理措施上要先控后促、促控结合。管理上要做到以控制春季分蘖过多发生,促进主茎与大分蘖的生长。一般高产田的壮苗,返青至拔节期间不施肥、不浇水,或只施肥不浇水,实行蹲苗,并做好松土保墒工作。在拔节后结合浇水重施拔节肥,以促进穗多穗大;对土壤肥力较差或一般的地块,可在起身期结合浇水重施起身肥;追肥量一般应占总施肥量的50%60%,亩施尿素1520公斤左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3af91b59eef8c75fbfb36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