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课教案

2022-09-17 06:11: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序言课教案》,欢迎阅读!
序言,教案



序言课 学而不思则罔

上海市实验学校 蒋楠骏

学情分析

所授课的对象中一五班学生在上一学年暴露的一个重大的不足之处在于课堂上较少部分的同学在课堂上能够积极思考,然而其他同学更多的是被动的学习。语文学习需要听说读写,而学习这些技能的前提是有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故本学期旨在培养学生勤于思考、于思考的学习方式。这节序言课的目的就是鼓励学生能在本学期改变思维方式上的陋习,正达到绝大部分同学能参与到语文学习的课堂上来。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感受封闭性思维的不足之处。初步熟悉文本阅读的科学性。

过程与方法:通过举出古今文本阅读的偏颇之处,暴露学生思维的局限性,提出作者-文本-读者的还原法解读方式,使学生感受科学、理性思维的重要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在正误解读的对比之中,感受语文的妙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以及鼓励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善于思考的学习方式。

教学过程 导入:

师:一个暑假过去了,见到你们非常高兴,不知道你们一个暑假过后,除了身高渐长,知识也有没有长进呢?新学期到来,我们又将面临一个漫长而又快乐的学习过程。有的同学认为学习伴随着痛苦,我说被动的学习一定会是痛苦的,而自己能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一定是愉快的。只有这样,才能攀登知识的高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师:老师倒想问问你们,放假期间你们看了些什么书呢? 生:随意回答。

师:老师和你们一样,一个暑假过去,也读了不少书,发现自己的认识有了很大的改变。举例子(历史、物理数学、汉语各个层面的常规认识截然相反,引起学生兴趣)这是为什么呢?

生:自由回答。

师:我们生活的世界都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这种局限限制了我们的思维,我们上学期的语文课也时常掉入到这样的陷阱,大家还记得《背影》有过一道题目吗?问为什么朱自清只写父亲的背影呢?我记得老师给过你们答案,因为背影感人。你再仔细的想想,这样的回答有问题吗? 生:思考。 师:我举个例子,大家认为字典够不够权威啊?一定没有错误吧。字典有好多处解释有问题,比如说:

《现代汉语词典》

1679页【远近】解释为“远近的程度”。你觉得解释过了吗?不是应该改为两点之间的距离吗?

257页【大小】①名指大小的程度:这双鞋我穿上~正合适。释文改为:物体从长宽高三方面所形成的体积;物体所占据的一定空间。






这叫同语反复,说了等于没说。

我们再来看,朱自清为什么着重写背影呢?(他的潜在语言是什么) 生:思考

师:其实不就是在问,为什么背影最感动朱自清呢?

你给我回答,因为背影最感人。那不就是和我问你什么是牛肉,你回答牛肉就是牛的肉一样的道理吗?牛肉为什么好吃?因为牛肉美味。这就是同语反复。试卷的答案会犯这种错误,连词典也会犯错误。是人,难免不犯错误。而犯错的前提就是不肯思考,懒得思考。

我们这个学期主要任务就是决绝这个问题。尤其是语文课堂上,怎么去解读文本。知识是死的,我们学习的课文没有一篇会在中考里考到,难道是白学吗?我们要学习的是科学的解读文本方式,从而不出现解读的错误,而这个过程最重要的就是学习中的思考。如果你不去思考,那么学习变成被动,变成死记硬背,效率固然就差。

提出方法

现在老师就提出方法,希望学生们一起开动脑筋,努力思考。我们一起由浅入深,把上学期这个问题解决。

师:我们学习语文的过程是由哪些媒介构成的呢? 作者-文本-读者

: 文字就是作者用来表达情感给读者的载体。读者常常无法完全领会到作者的意图,就好比我们学生往往无法做对阅读理解一样。因为我们总是用我们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从来不分析文本里面的信息。《背影》中朱自清感动的眼泪都要掉下来了,为什么我们不感动呢?因为时代不同,条件不同,这般大年龄的你们无法体会朱自清的感动之处。但是,我们就只能被动思考了吗?只能被动接受答案了吗?其实,深入文本,我们能得到很多信息。我们来一起由浅入深,品味文字的妙处。

方法实践 1)标点

师:一篇文章中最不起眼的是什么? 生:思考

师:这个东西果然很不起眼,我们全班那么多人找,也很难找出。你们注意过标点吗?他的作用可大着呢!

高中教材里面有篇文章叫《荷花淀》,写的是白洋淀抗日战争的故事。

故事里面的水生要离开妻子,第一版的《荷花淀》教材里水生嫂这么对水生说话的。 你去,我不拦你,可家里怎么办? 你们认为水生嫂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生:思考,讨论

师:孙犁知道后很愤怒,他的原文是这样的“你去,我不拦你。可家里怎么办?”你们看看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讨论。

很显然,前者不太愿意他去,后者坚持他去。

2)字、词的关系

师:现代文如此,古诗又何尝不是?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__刀。填什么呢?






生:剪刀。 师:你们又死记硬背了吧,唐诗鉴赏字典上面这么说,因为这句话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春意。明显又是说了没说,为什么春意?风像剪刀?就有春意了?风的样子你看到过?为什么不是菜刀?

生:思考、讨论

师:因为前面有个“裁”字。语言之间是有语感联系的。

3)文章

文章句子与句子有联系,语言有联系。我们学过朱自清的两篇文章,《春》和《背影》,你们觉得语言有什么不同呢? 《春》

野花遍地是:有名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含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鸟儿将巢安在繁华嫩叶当中。呼朋引伴地卖弄着清脆的喉咙。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亲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这是一个孩子还是朱自清呢?

《背影》的语句又是怎么样的呢?

朴实,难道就没有情感了吗?作者为什么要写背影呢?这个就留给大家回去再仔细地看看书本。 作业

小组共同研究讨论,《背影》为何感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ced42b0066f5335a81211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