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桑子重阳

2022-04-11 07:02: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采桑子重阳》,欢迎阅读!
采桑子,重阳

比较·探究 采桑子·重阳



教学目标:

1、学习鉴赏诗歌的方法步骤;

2、理解诗中表达的革命乐观主义情怀,培养学生宽广的胸怀和乐观精神; 3、能联系已学过的秋景诗,体会毛泽东词的高远境界,并背诵。

教学重点:

1、通过鉴赏意象把握诗歌境界;

2、联系其他秋景诗了解毛泽东的开阔胸襟和豪迈气概,把握毛泽东诗词的意境高远、词风豪迈等特点,并做好诗词积累。

教学难点:

“人生易老天难老”句的情感分析及对整首词词风的作用。

预习要求:

1、自学辛弃疾《采桑子 少年不识愁滋味》

2、查阅一些与重阳有关的古诗词,以增加必要的积累。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引导学生回忆)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孟浩然也有著名诗句:“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从中我们可以知道重阳节有登高、插茱萸、赏菊的特点。1929年,由于左倾思想的错误领导,毛泽东暂时离开了红四军的领导岗位,跌入了人生的低谷。这时的毛泽东,面对重阳的秋景又该是怎样的感慨呢?

(二)熟读课文

1、学生自读,自己体会词中感情和节奏。(将自己放入文本,才能从中汲取灵感和精髓)

2、学生范读,互相点评,从语速与语调、轻重与缓急两方面来判断学生的掌握情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容易在人生易老天难老句形成分歧。故意存疑,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

3、诵读指导:读出辽远的秋景,读出胜利的喜悦,读出战斗的豪情和自信。

(三)研读诗文

抓住关键句,以点带面进行赏析。

1、分析上片

①“人生易老天难老”、“天若有情天亦老”作者为什么有“人生易老”和“天难老”的感受?

【明确】作者在此仿用了李贺的“天若有情天亦老”的诗句,突出的“天难老”,再用“天难老”与“人生易老”对比。正因为人生短暂,所以要用“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革命事业”中去,所以感叹“人生易老”。


②为什么在毛泽东眼里觉得“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明确】今又重阳岁岁重阳的递进反复,年年都有重阳节,看似不变,其实也在变,各不相同:如今又逢佳节,此地别有一番风光。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岁岁年年,都有重阳,重阳是过不完的。古人每逢重阳,也往往作诗填词,大约不外花酒空愁,一片萧瑟,满怀岑寂。只有毛泽东此词,意趣横生,戛然独造。假如说“今又重阳,”犹略似“日月依辰至”;而“战地黄花分外香”,那就横扫千古了。

这一句有情有景,有色有香,熔诗情、画意、野趣、哲理于一炉,形成生机盎然的诗境,既歌颂了土地革命战争,又显示了作者诗人兼战士的豪迈旷放的情怀。

2、分析下片

①怎样理解“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这两句词?

【明确】 一年一度秋风劲,这个字,力度极强,写出秋风摧枯拉朽、驱陈除腐的凌厉威猛之势,此情豪迈异于桃红柳绿、莺语燕歌、温柔旖旎的春日风光。

②全文写重阳秋景,抓住“黄花”“秋风”两个意象,但作者为什么说“胜似春光”?说明了什么?

【明确】作者战争胜利,意气风发,豪情万丈,对革命的将来充满着希望与信心,即使是面对秋景,自然而然会有一种乐观向上的革命情怀。这也是作者积极、乐观、向上的革命精神的体现。

③你能列举一些“胜似春光”的古诗词来印证这首词吗?

【明确】刘禹锡的《秋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因为春风比秋风更强劲,秋景比春景更壮阔。

黄庭坚《登快阁》“木落千山天远大”,秋天叶落以后山明天远大。

④末句为什么用万里霜而不用“万里秋?

【明确】A、押韵;B、既响亮又含义丰富,再现诗人炼字之精当。

郭老解释“霜”字,以为“这并不是普通的霜雪之霜,而是秋色的代词,是‘霜叶红于二月花’的霜。但‘霜叶’不限于‘红’,还有黄叶。秋色也不限于霜叶,还有各种果实以及天高气爽的寥廓景象。”这是很精到的。霜是白的,但古典文学作品中却有丹霜、紫霜等字面,这就说明了古人用霜字有时不是指霜的本身,而是指经霜变红、紫等颜色的草树之类。所以“万里霜”不是白茫茫的一片,而是五彩斑斓,各种色调都有。“万里霜”就是“万里秋”,作者选用了霜字,不仅由于压韵的关系,也是由于霜字既响亮,又含义丰富。

天朗气清,江澄水碧,满山彩霞,遍野云锦,一望无际,铺向天边,这瑰丽的景色难道不“胜似春光”么?

因此,“寥廓江天万里霜”不仅写出了秋天开阔的景象。而且画出了一幅宏阔的江天万里的秋景,表现了诗人乐观、开阔的革命情怀。

⑤小结:

毛泽东的这首词脱尽古人悲秋的窠臼,一扫衰颓萧瑟之气,它写了深秋的战地风光,的那么鲜明爽朗;它表现了对自然和人生的看法,表现得那么豪迈乐观。天空海阔,气度恢弘。它以壮阔绚丽的诗境、昂扬振奋的豪情,唤起人们为理想而奋斗的英雄气概和高尚情操,而使人受到无限鼓舞。

(四)鉴赏意象

1、意象的概念,找出诗中意象:战地黄花、强劲秋风、寥廓江天


2、探讨意象中寄寓的情感:

战地黄花——革命的热情和豪情,分外娇艳;

强劲秋风——更似革命者坚韧不拔的战斗毅力和无坚不摧的战斗实力。毛泽东曾说: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人斗,其乐更无穷!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他革命的热情和无畏;

寥廓江天——秋色无垠,革命家胸怀也无垠。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竟折腰。祖国山河如此壮美,叫我如何不爱她?!

3、领悟意境(比较法:联系诗词中秋景的名句,如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范仲淹《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比较意境的不同。

灿烂金秋,借赞美壮阔山河抒发出诗人对祖国江山的无限热爱之情,他置个人荣辱于不顾,一心为国,充满革命乐观主义豪情。整首词词格高远,词风豪迈,有着领袖的豪气。

(五)难点探讨

1“人生易老”句似乎有些悲叹年华老去,光阴难在之意,对此作何理解?(学生自由讨论,允许发表不同意见。

【明确】 “易老”是客观事实,对此毛泽东有着清醒的认识,与苏轼一樽还酹将月不同,毛泽东从天难老中获得启发,意识到应在有限光阴中无限奋斗,所以貌似消极,实则暗含了毛泽东不屈的斗志!

2、初稿时上下阙相反,为何要改成现在这样?请讨论作答。(学生可能会有多角度理解,尽可能给予鼓励。但要引导其从上下阙的关系上来思考,否则,讨论将偏离轨道。

【明确】上下阙都是写景抒情。上阙以人生感悟开篇,给全词定下了一个哲思的基调。由短暂而生发出奋发之意,由丰硕战果感到由衷鼓舞;下阙以秋风喻革命力量,累累战果使革命力量不断壮大,祖国山河如此壮阔辽远,更让诗人无比自豪,对革命充满信心。这样的构思,让思路更具逻辑性,并且,尾句将词的意境扩大得极为壮阔,将毛泽东的革命乐观精神表现的更加雄健豪迈。

(六)结语

人生的秋天,往往来得突兀。我们如果只看到飘零的枯叶,散落的黄花,只品味其悲凉与萧索,那么这样的人生将布满灰色的暗云。只要我们换一种心情,换一种眼光,我们可以让心灵在秋高气爽中荡涤污渍,可以让眼睛在霜染红林中点燃激情;我们以友爱之心迎接大雁的南归,我们以欣喜之心丰收果实的累累。刘禹锡不是说吗:“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所以,让我们带着毛泽东的豪情,再一次朗读《采桑子重阳》(生朗读)

愿同学们都能以乐观豪迈的气概度过生命中每一个秋天!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bff36142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10eafb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