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南歌子·游赏翻译赏析

2022-07-21 16:19: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诗南歌子·游赏翻译赏析》,欢迎阅读!
游赏,歌子,古诗,赏析,翻译

古诗南歌子·游赏翻译赏析

《南歌子·游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其全文如下: 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游人都上十三楼。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 菰黍连昌歜,琼彝倒玉舟。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 【前言】 《南歌子·游赏》是由北宋时期文学家苏轼所创作的一首词作。词人描绘了在端节午时的各种赏心乐事。上片开始就用移情手法描绘了湖光山色的美丽可人,继而用对比手法自身所处的十三楼加以赞美;下片提笔便极写宴饮对酌的游赏乐事,其后则用一曲声满湖山的轻歌曼曲作结。有情、有景、有声、有色,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 【注释】 ①南歌子:《南歌子》是词牌名称之一,又名《南柯子》《恨春宵》等。 ②游人:指游玩的人。出自苏轼《泛舟城南会者五人分韵赋诗得人皆苦炎字》桥上游人夜未厌,共依水槛立风檐。 ③十三楼:宋代杭州名胜。出自吴自牧《梦梁录》卷一二《西湖》“大佛头石山后名十三间楼,乃东坡守杭日多游此,今为相严院矣。 ④竹西:扬州亭名。本句意谓杭州十三楼歌唱奏乐繁华,不必再羡慕前代扬州的竹西了。 ⑤扬州:淮河以南、长江流域东南地区,《周礼》称东南曰扬州。 ⑥菰黍:指粽子。菰,本指茭白,此指裹棕的菰叶。 ⑦昌歜:宋时以菖蒲嫩茎切碎加盐以佐餐,名昌歇。 ⑧琼彝:玉制的盛酒器皿。 ⑨玉舟:玉制的酒杯。出自苏轼《次韵赵景贶督两欧阳诗破陈酒戒》“明当罚二子,已洗两玉舟。 ⑩水调唱歌头:即唱水调歌头。傅本

1


注:“水调曲颇广,谓之歌头,岂非首章之一解乎?白乐天六幺水调家家唱。 【翻译】 山色与歌女黛眉浓聚一样绿,碧波就像人的朦胧醉眼一样流。人们都爱登上十三楼,不再羡慕竹西歌吹的古扬州。菰米软糕菖蒲菜,玉壶向玉杯倾倒着美酒。不知谁家唱起水调歌头,歌声绕着青山飞去晚云又将它挽留。 【鉴赏】 这首词写的是杭州的游赏之乐,但并非写全杭州或全西湖,而是写宋时杭州名胜十三楼,这十三楼是临近西湖的一个风景点。有这样的记载:“十三间楼去钱塘门二里许。苏轼治杭日,多治事于此。”此词以写十三楼为中心,但并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大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给人一种飘然欲仙的愉悦之感;同时,对比手法的运用也为此词增色不少,十三楼的美色就是通过与竹西亭的对比而突现出来的,省了很多笔墨,却增添了强烈的艺术效果。此外,移情的作用也不可小看。作者利用歌眉与远山、目光与水波的相似,赋予远山和水波以人的感情,创造出“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迷人的艺术境。晚云为歌声而留步,自然也是一种移情,耐人品味。 “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是说作者及其同伴面对湖光山色,尽情听歌,开怀痛饮。歌女眉头黛色浓聚,就象远处苍翠的山峦;醉后眼波流动,就象湖中的滟滟水波。接着补叙一笔:“游人都上十三楼。”意即凡是来游西湖的人,没有不上十三楼的,此一动人场面就出现十三楼上。为了写出十三楼的观览之胜,作者将古扬州的竹西亭拿来比衬:“不羡竹西歌吹古扬州。”这里说只要一上十三楼,就不会再羡慕古代扬



2


州的竹西亭了,意即十三楼并不比竹西亭逊色。 据《舆地纪胜》记载:“扬州竹西亭北门外五里”得名于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竹西亭为唐时名胜,向为游人羡慕。 片以后极写自己和同伴于此间的游赏之乐。“菰黍连昌歜”写他们宴会上用的糕点,材料普通而精致味美。(一本题作“杭州端午”,则此指粽子。“琼彝倒玉舟”“彝”为贮酒器,“玉舟”即酒杯,句意为漂亮的酒壶,不断地往杯中倒酒。综上二句,意表明他们游赏的目的不是为了口腹之欲,作烹龙炮凤的盛宴,而是贪恋湖山之美,追求精神上的愉快和满足。最后以写清歌曼唱满湖山作结:“谁家水调唱歌头。声绕碧山飞去晚云留。”水调,相传为隋炀帝于汴渠开掘成功后所自制,唐时为大曲,凡大曲有歌头,水调歌头即裁截其歌头,另倚新声。此二句是化用杜牧《扬州》“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诗意,但更富声情。意思是不知谁家唱起了水调一曲,歌喉宛转,音调悠扬,情满湖山,最后飘绕着近处的碧山而去,而傍晚的云彩却不肯流动,仿佛是被歌声所吸引而留步。 “眉峰与山”“眼波与水”互为依托、交相辉映,成就了“山与歌眉敛,波同醉眼流”的绝妙境界,富有诗情画意。该词中比喻、拟人、对比之手法处处皆在,却化于无形,全词通畅绝妙、浑然天成。 此词虽以写十三楼为中心,却也没有将这一名胜的风物作细致的刻画,而是运用写意的笔法,着意描绘听歌、饮酒等雅兴豪举,烘托出一种与自然同化的精神境界。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177e4acdc789eb172ded630b1c59eef8c79a2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