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战国四公子”窥《史记》一角

2022-05-03 14:30:3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战国四公子”窥《史记》一角》,欢迎阅读!
史记,战国,一角,公子

从“战国四公子”窥《史记》一角

-------浅谈司马迁价值取向 摘要: 中国战国时代末期,各诸侯国贵族为阻挡秦国强势东进的态势,竭力网罗人才。他们礼贤下士,广招宾客,以扩大自己的势力,因此养“士”之风盛行。被后人以“战国四公子”相称的魏信陵君、齐孟尝君、赵平原君、楚春申君皆由此闻名。然四人虽并称,但其养士、待士及思想、人格诸方面却差异甚显。而鲁迅评价“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史记》不但因其是空前历史巨著,更是因它占据了中国文学史重要一角,司马迁以独特的写作技巧、生动简洁的语言赢得了人们的赞赏,更在《史记》中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并在这些人物身上融入了自己的审美情感;由此,通过太史公对四人形象评价,我们可探讨出司马迁对“士”阶层的看法:不论身份贵贱,各阶层之人均应获得尊重。

关键字:战国四公子 养士待士差异 形象比较 价值取向

正文:

一、性格各异的战国四公子

处不同国,造不同势,究其迥异性格,可作简要介绍(排名以其去世之年顺序) 孟尝君:(?~公元前279年)名田文,战国时齐国宗室权臣,齐威王之孙,靖郭君田婴之子,又因封地在薛而被称作薛公,以好客养士闻名当时,但其招揽门客不分良莠,其中率多暴桀子弟,千载之下仍影响着当地的人文基因。事迹简要:靖郭之子,威王之孙。既彊其国,实高其门。好客喜士,见重平原。鸡鸣狗盗,魏子冯暖。如何承睫,薛县徒存。

平原君:(?~公元前253年)名赵胜,战国时赵国宗室重臣,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受封东武城号平原君,为人谦和温雅,被司马迁称作浊世佳公子,然而为政目光短浅,识人也有不足,是四公子中最平庸的角色。事迹简要:翩翩公子,天下奇器。笑姬从戮,义士增气。兵解李同,盟定毛遂。

信陵君:(?—公元前243年)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宗室能臣,魏昭王之子,安僖王之弟,受封信陵故号信陵君。自身品格是贵族公子的表率,而才能更是各国王室中难得一见,以窃符救赵和联军退秦等事迹名动天下,声威远播后世,数十年后的汉高祖刘邦就将他作为偶像。事迹简要:信陵下士,邻国相倾。以公子故,不敢加兵。颇知硃亥,尽礼侯嬴。遂卻晋鄙,终辞赵城。毛薛见重,万古希声。

春申君:(~公元前238)名黄歇,战国时楚国权臣,出身成迷,以博闻善辩闻名,曾设计安排在秦国为质的楚太子成功脱身回国即位,即楚孝烈王。长期担任楚相,受封吴国故地,称春申君。后被门客李园谋杀。事迹简要:黄歇辩智,权略秦、楚。太子获归,身作宰辅。珠炫赵客,邑开吴土。烈王寡胤,李园献女。无妄成灾,硃英徒语。 二、《史记》评价看形象

(一)孟尝君:脚踏黑白,一切为功名

孟尝君养士,有三个特点:一是舍得花钱,“舍业厚遇之”。不但养其本人,还给他们的亲戚送礼。以致于后来入不敷出,只好放高利贷弥补。二是来者不拒,“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皆归孟尝君”,并且厚待,让人人觉得孟尝君对自己不错。所以欧阳修认为孟尝君所得之士,多为“鸡鸣狗盗”。三是待之以礼,满足士人的自尊需求。甚至自己的饮食与士人一样。一次夜宴,有个士人怀疑孟尝君和自己吃得不一样,大怒,拂袖而去。孟尝君就把自己的饮食让他看,最终“客惭,自刭”。但是这一点不能和孟尝君养士分三个标准、


冯谖弹铗而歌相照应。

而虽礼贤下士,却不能避之追求功名之心。秦昭王认为孟尝君贤能,愿求孟尝君,孟尝君便欣然愿往,而对宾客的百般劝说置之不闻;只有当舍人苏代以土以土禺人、木禺人喻之,使他明白利害,他才打消入秦念头;孟尝君过赵,斫击杀遂灭一县以去;而不管生灵涂炭,只因赵人对他的一句取笑;他完全没有“公子”所应有的大度;秦欲以孟尝君为相,后又“囚孟尝君,谋欲杀人”于是孟尝君得脱后便以公济私积极联合韩、魏攻秦,对齐自身的危害则视而不见,而苏代一句“韩、魏必轻齐畏秦,臣为君危之”却使孟尝君停止了干戈,只因他意识到自己的做法实在于自己不利;齐国灭宋,“欲去孟尝君”而“孟尝君恐,乃如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于秦、赵,与燕共伐破齐;”他不但为了自己而甘心在他国为相,甚至联合外敌攻打自己的国,使齐国几乎灭亡。

从这些角度分析看来,《史记》评,“世之传孟尝君好客自喜,名不虚矣。”只为己名招揽宾客,实为功名。

(二)平原君:追求潮流,徒为虚名

如果说孟尝君养士,主为功名,那么平原君则是盲目养士,跟风追潮,徒为虚名。其虽知错能改,但是却不能识人,并非真正求士。

首先,平原君杀笑躄者挽回大量士人。他的美人笑话其中的一个腿瘸的士人,而平原君却不听躄者杀美人以正位,最后“宾客门下舍人稍稍引去者过半”才知觉醒,其认知晚矣可见一斑;其次,平原君对其妹夫仰慕已久的贤士毛公、薛公不但是不屑一顾,徒任其混迹于博徒、卖浆者之流,而且以魏公子从游于这两个博徒卖浆之人为耻;平原君身为赵相反而使本国的人才毛公、薛公为魏公子得去;最后,平原君平原君门客盛时达数千人,他遍觅宾客却偏偏落过毛遂,身匿于平原君门客中三年才被发现,还是毛遂自荐。

这些都充分说明了,平原君有“是时齐有孟尝魏有信陵,楚有春申,故争相倾以待士”的跟风潮流。最后因其“利令智昏”,还导致长平之战赵军被坑杀四十余万。故太史公评曰“翩翩浊世之佳公子,然未睹大体”

虽如此,但其知错能改、毁家纾难的爱国情怀却不可抹杀。 (三)信陵君:仁而下士,名冠诸侯

在战国四公子中,司马迁最爱信陵君,因为信陵君对待士人的那种仁、谦的态度最符合司马迁的审美取向。魏信陵君,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因此多归公子。而列国也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地十余年。但才高招忌,安嫠王“畏公子之贤能,不敢任公子以国政。

信陵君养士有两个突出的特点:一、他是主动地鉴别士人,有选择地结交士人;二、他独具慧眼,能透过重重迷雾、识得真英雄。这两点,是其他三公子不能比拟的。

其不但仁而下士,勇谋俱佳。首先,礼贤下士,久立候侯,得到市井侯赢、朱亥、毛公、薛公等人;其二,窃符救赵。秦长平胜利,围困赵于邯郸,魏王怯懦不敢出兵,而信陵君杀晋鄙,窃符救赵,解救魏国于唇亡齿寒之间,目光高远,当机立断,信陵君可谓不世之英雄;第三,信陵君留赵十年,“秦闻公子在赵,日夜出兵东伐魏”魏安嫠王三十年,信陵君返魏,将五国之兵破秦军于河外,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赫赫武功,名震天下。以秦之强,于公子在世之日,不敢复加兵谋魏。

司马迁评其“接岩穴隐者,不耻下交”“名冠诸侯,不虚尔”。而“高祖始微少时,数闻公子闲。即天子位,每过大梁,长祠公子”信陵君爱士如此,爱国如此,难怪司马迁独独愿以“公子”称赞信陵君。

(三)春申君:一辩显赫,却祸起萧墙

春申君并非楚国公子,且可说以士出名。

其一,劝秦楚交善。他说:“天下莫强于秦、楚;今闻大王欲伐楚,此犹两虎相与斗;两虎


相与斗而驽犬受其弊,不如善楚;与楚交善,楚当来贺。其二,助楚太子归国。而自己则“以死当之”;在中国古代,“忠君”是与“爱国”联系在一起,春申君忠于太子是他忠于楚国的表,可谓深谋远虑又大义凛然。春申君年轻时可谓大智大勇,能洞察秋毫,眼锐如鹰,可是老来却被一叶蔽目,盲目自信,反遭奸人所害。为了前途和利益,不听谋士朱英之言,听信李园兄妹之言,最后被李园“死士侠刺,斩其头,投之棘门外”

太史公评曰“春申君之说秦昭王,及出身遣楚太子归,何其智之明也!后制于李园,旌矣”

三、司马迁价值取向:贫者也可受尊重

在战国四公子的四篇列传里,几乎每一篇列传都除了塑造了一位栩栩如生的“公子”形象外,还塑造了一个甚至多个社会底层的豪杰义士;

孟尝君囚于秦,是靠了客中“最下坐”的狗盗者和“客之居下坐”的鸡鸣者才成功出逃;我们可以看出司马迁完全没有鄙视鸡鸣狗盗者的意思,宋代大文豪苏轼也承认“然微此二人几不脱于死;当是之时,虽道德礼义之士无所用之;

平原君找不到二十个文武双全的人同往楚国定纵约,是地位卑下的门客——毛遂勇敢自,“按剑历阶而上”置生死于度外才使楚王“唯唯”完成了定纵的任务;秦围邯郸,赵国几亡,平原君一筹莫展的时候,是李同——平原君门下一传舍小吏的儿子,自动请缨、挺身而出率三千敢死之士奔赴战争前线才使“秦军为之却三十里”;没有毛遂定纵约,没有李同急赵国难,赵国的历史将是另一番模样;

信陵君善待“夷门监者”侯生、屠者朱亥;礼交博徒毛公、卖浆者薛公;因此他一生所做的最伟大的事情“窃符救赵”得到了侯生与朱亥的有力相助——侯生为他冷静的策划,甚至“北乡自刭,以送公子”,朱亥亦是把生死交给了信陵君,与他一起奔赴前线;而毛公、薛公亦敢在信陵君诫门:“有敢为魏王使通者,;”的情况下冒死进谏信陵君归魏,使公子威振天下;

一个个豪杰义士虽地位低下,被别人看不起,却一个个都那么有情有义、大义凛然;史记》为这么多下层人物立传,褒奖他们的品德、才能,这都说明,司马迁是完全肯定战国四公子的养士、对士人的礼待的;而他对于下层人物的品德、才能更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将自己浓烈的感情融入到了笔下的人物身上,歌颂着人类所敬爱的,批判着人类所憎恶的;④在这里,出身贵贱已不是最主要的,重要的是人的存在价值和价值的实现“人固有一死;,死有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司马迁借这些下层人物表现、寄托了自己的生死观、人生境界和价值、审美取向;他用《史记》理解了一个时代,表现了一个时代,《史记》寄托着他对人生的执着追求。



注释:

④李向引 《司马迁的审美观浅析》 理论导刊 2002.12

参考文献:

1】西汉•司马迁•史记》.萧枫主编.M.北方文艺出版社.2007.9出版

1】梁平汉 《文史杂志·闲话信陵君》[N]2004年第4 2】老墙。《历史战国四公子文化》[N](2009-06-12 3】徐君《战国四公子形象比较》[J]200631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020c64fc850ad02de80418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