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数学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

2023-12-28 20:24:2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关于数学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欢迎阅读!
数学,热点,关于,问题,教育

关于数学教育的几个热点问题

1997826日至28,来自全国各地19个单位的31数学教育工作者参加了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与心理科学学院主办、香港大学教育学院协办的“华人地区面向21世纪基础教育课程与教学改革”学术研讨会,大家除了参加大会的学术活动外,还进行了长达十几个小时的专题交流和讨论。专题组由北京师范大学钟善基教授,人民教育出版社张孝达编审和香港大学教育学院院长梁贯成博士主持。专题组上,梁贯成博士和钟善基教授分别作了45分钟的专题报告,同时,17位与会者介绍了各自的研究成果。内容涉及数学与文化、数学教育功能、数学教育研究方法数学课程改革试验、数学教学及计算机辅助数学教学等多个领域。 1. 关于数学教育与文化差异

梁贯成博士结合新近的一项调查结果指出:传统的中国教育,向来强调学生付出的努力……,用归因学派的语言来说,中国人较倾向把学生的数学成绩归究于“内在而可控制”的因素;而在如美国这样的西方社会,却非常强调人的价值和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特别在数学学习领域,认为学生的天资乃影响成绩的最重要因素……,即学生在数学上的发展归究于“内在而不可控制”的因素。显然,这样的观念必然会影响师生是否愿意花费时间和精力在数学,而这对学生的成绩又必然有直接的影响。梁博士认为,这也许是为什么东亚地区学生普遍能够取得好的数学成绩的文化背景。

不同领域、不同民族的数学教育是国际数学教育界普遍关注的一个十分重要的话题。事实上, ——东方文化引导着教师、学生、家长更多地注重学习者的勤奋;

——教育制度作为文化的一个侧面,考试、考试结果、排名榜,刺激着学生更多地关注有形的知识、解题的技巧和具体的结论;

——汉字作为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汉字是单音节字,因此我们的儿童在一、二年级就可以熟练地掌握九九表,而在西方英语国家,多音节的英文字母和单词,导致掌握"七八五十六"这样的口诀成了西方儿童的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同时,象形文字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东方人对形状和平面位置关系的关注,这更是西方文字所无法比拟的。

随着对这一领域研究的深入,一方面其成果会对国际数学教育发展产生影响;另一方面,一个更为严峻的问题将摆在我们面前:作为拥有二亿三千万中小学生、受东方文化滋养的中国数学,是否潜伏着某种危机?有人会说,不仅中国的数学奥林匹克选手屡屡在国际竞赛中获奖,就连普通的中小学生也多次在跨国家的数学学业成就的比较中成绩名列前茅。然而,从对现有调查资料的分析中不难看出,我们的学生在动手实践、应用意识、创新精神和自尊心、自信心的发展及数学态度的养成上都程度不同地表现出某些不足。

问题的实质在于,从人的发展和未来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

目前,我国中小学生在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上所具有的优势是计算机可以做到的,而计算机无法实现的公民所应具备的一些重要素质(应用、创新、自信、态度)恰恰在我们今天的教育被忽视了,由此导致学生在这些方面的表现不尽如人意;另一方面,西方文化下的中小学数学教育,他们所忽视的--系统的数学知识和熟练的计算技能,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弥补,而他们所重视的,甚至是拥有的东西,恰好是未来社会所必需的,也是机器无法替代的……?!

我们应该研究东方文化中的优势,这是我国数学教育得以生长的土壤;我们更应该发现东方文化中的不足,这样才能明确我国数学教育的发展方向和内在动力源泉。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每一个中国的数学教育工作者都有义务拿出勇气和理性来重新审视今天的数学教育状况,建立新的、适应新世纪发展的数学教育文化,使我们的中小学生更为健康地发展。

2. 关于数学教育的功能

为什么每一个未成年人在其发展的关键阶段,要花费如此多的时间用于数学学习?数学对人的成长与发展究竟起着什么样的作用?这不仅是数学教育工作者应该关心的问题,也应该是每一


教育研究人员,甚至社会公众都应该关注的话题。钟善基教授向与会者展现了一幅上千年的数教育历史画卷。他指出,在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已从单一的着眼于工具性,发展为同时关注工具性、思维训练和文化价值等多方面功能。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研究领域。因为,此将引出一系列的问题:

问题1: 数学作为中小学校的一门主要学科,通常占据学校课程的13%17%(见下表)。这意味着,国家提供的9年免费教育,将有一年半的时间,用在数学学习上。如果我们都接受这样一种观点--教育在于人的发展,在于每一个个体的个性健康发展,那么,作为人的核心要素--自信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数学教育应肩负什么样的责任?现行的数学课程具有这种功能吗?适当做一些小的调整和改进能行吗?中国大陆(1992)、台湾(1991)、香港(1992)、日本(1992)、韩国(1992)数学16.5%14.1%13.1%15%14%

问题2: 数学教育的诸多功能中,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是什么?同时体现数学的工具性、维训练、情感陶冶和文化价值,做得到吗?低年级强调文化价值,中高年级注重思维训练,行不行? 问题3: 21世纪,一个丰富多彩的社会,数学教育界伴随着有关教育功能的大讨论,将形成多种不同的流派或学派。象以往那样,大一统的思想、长期不变的课程、一本或几本风格相近的教材“哺育”着两亿少年的状况该不该伴随21世纪钟声的敲响而成为过去?几年来,我们承担的国家级哲学社会科学八五规划青年项目“21世纪中国数学教育展望——大众数学的理论与实践”,正是在这样一种认识下开展研究工作的。我们并不企望所有的人都接受“大众数学”思想,而只是希望通过我们艰苦不懈的努力和富有创造性的脚踏实地的工作,逐渐形成大众数学意义下的数教育体系,进而通过教材的编写和实验,使大众数学在下个世纪初我国的部分中小学数学课堂上成为现实——这是一种学派的研究风格。 3. 关于数学教育研究方法与数学课程改革实验

专题组在这次会提交流的19篇论文中,12篇文章,其基本观点都是有着坚实的实验基础的。不少文章注重理论探索与实验研究的结合,重视实证分析。这反映了当前数学教育研究的发展状况。

与会者一致认为,特别是在数学课程改革方面,作为研究者应具有超前意识,大力开展实验研,提供强有力的实验报告,从而就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向国家教委提供决策咨询。 数学中的一个分支“矩阵”为例。刚刚通过的高中数学教学大纲中,又一次未能将“矩阵”列入大纲。据专家们介绍,早在1936年就曾讨论过这个问题,建国之后还有4次类似的遭遇。如此看来,用张孝达先生的话讲,“矩阵”进入中学课程已成为我国数学教育工作者百年的追求,纪的梦想。

这次专题研讨会上,有关“矩阵”问题,交流了两篇文章。一篇文章由北师大数学系王申怀老师提供,他从数学的发展、矩阵的应用及有关内容的国际比较中,认为矩阵进入高中教材完全应该;另一篇文章则是辽宁的李智杰老师提供的,他们于1996年初,成立了一个专题组,在学习、究相关材料的基础上,通过实际编写矩阵单元学习材料,进行小范围的实验,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初中阶段的学生完全可以学习矩阵知识,理解矩阵运算;“大众数学的思想,编制适合初中生的“矩阵”学习材料是富有生命力的(:我们发展的这种课程改革实验模式叫单元包实验,已有实践表明,它在今后的课程改革实验中,将是一个极富有活力的教育实验模式)实际上,在我们编写的新世纪小学数学教科书中,小学二年级学生就已经体会到“矩阵”在数据表示中的作用。 关于数学课程内容,历来就有两大问题:一是新的反映现代数学进展的内容该不该下放到中小学,以及如何下放到中小学的问题;另一个是传统的内容如何改进的问题。关于第二个问题,南的赵雄辉老师提交的“改革一元二次方程教学内容的实验研究”引起与会者的兴趣,这项研究旨在探索“大众数学”意义下,采用“问题情景——建立模型——解释与应用”的教材编写模式,寻找传统内容的改革路子,初步的实验结果表明:“课堂上学生活动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生分析和探索问题的动力得到良好发展”,……。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19b14352179168884868762caaedd3383c4b53e.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