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教育思想

2023-04-20 15:05:1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孟子的教育思想》,欢迎阅读!
孟子,思想,教育





孟子的教育思想



摘要:作为继孔子之后的儒家学派的一位大师,孟子通过自己亲身的实践,总结了许多教育理论。孟子自身的聪明才智、丰富的阅历,对孟子的教育理论有很大的影响。孟子对教育问题的理解有很多独到之处,如对人类理性的启发,对道德情操的培养、对意志性格的锻炼,对教育方法的研究等等。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当今的教育实践仍有巨大的意义和价值。

关键词:孟子 教育思想 性善论 教育方法 教育目的 一.孟子教育思想的理论基础——性善论

孟子的人性论认为人的本性天生是善的,每个人生来就有怜悯同情之心、羞耻憎恶之心、恭敬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心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的萌芽。他认为,人生而就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者,无不知敬其兄者。亲亲,仁也;敬长,义也;无他,达之天下也。(《尽心上》) 因此,孟子认为 :“恻隐之心,人皆有之 ; 羞恶之心,人皆有之 ; 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告子上》) “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 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 《公孙丑上》) 这里所谓的“四端”或者说“四德”即“仁义礼智”是人善性的集中体现。人的这四种道德的萌芽如同他的四肢一样,是与生就具有的。他充分肯定了人身上具有潜在的善性萌芽,人具有可塑性,即“人皆可以为尧、舜” 是可以通过教育引向善的,但还需要后天的学习努力,这是非常必要的。他认为圣人不过是把人所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而已,如果凡人也能将固有的善端加以扩充,也可以成为圣人。

二.孟子教育思想的原则及方法

在教学原则和方法上,孟子提出了以下原则和方法: 1.自求自得。

孟子说:“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离娄下》)。也就是君子沿着正确的路子来得到高深的造诣,就是要求他自觉地得到学问。自觉地得到学问,就能牢固地掌握它而不动摇,牢固的掌握它而不动摇,就能积蓄深广,便能取之不尽,左右逢源,所以君子要自觉地有所得。 2. 循序渐进。

他认为学习是一个自然的过程,有自己的规律,必须循序渐进,不能拔苗助长。他说:“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尽心上》)。学习也应该像奔涌的泉水一样,注意到每一个知识环节的掌握,注意学习知识的连续性,知道学有所成。因此,不能违背学习规律,否则欲速则不达。他用宋人拔苗助长的故事来说明循序渐进的道理,告诫人们欲速则不达,主张教学必须一步一步扎实前进,要“不盈科不行”“盈科而后进” 3. 专心有恒。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集中精力并专心致志是取得良好效果的有力保证。孟于用下棋的例子,将专心与不专心分析得很深入。“今夫奕之为数,小数,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奕秋,通国之善奕者也。使奕秋诲二


人奕: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奕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 ? 曰:非然也。(《告子上》) 他同时反对自暴自弃。“自暴者,不可与有言也。自弃者,不可与有为也。(《离娄上》) 对于自暴者,不必再同他讲些什么。对于自弃者,也不必再勉强要求他有什么作为。 4.因材施教。

孟子第一个提出了人才教育的思想。他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提出了五种因材施教的方法:“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的对象和不同的程度,就要施以不同的教导方法。有的如同及时雨滋润万物一般,让他尽量吸收,有的方法着重培养品德,有的方法着重培养人的才能,有的仅在于回答问题,有的则不作具体指导,让他明白道理自己去努力进取。(《尽心上》)人虽然有同样的善性,但由于客观环境的影响,以及自我修养的不同,就产生了才能的差异,教育者要根据个体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区别对待。 5.启发思维。

他主张“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尽心下》)。他要学生有存疑精神。他说:“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效率。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中道而立,能者从之”(《尽心上》)。他主张教师要启发和诱导学生,采取“引而不发”的方法,激发学生有进无退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自己思考,自己解疑。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6.以其昭昭使人昭昭。

孟子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双方面的活动。作为老师,其表率作用非常重要。他继承了孔子“正人先正己”的教学原则。他说:“大人者,正己而物正者也。就是说,教育者端正了自己,外物使随着端正了,即“其身正而天下归之。”孟子主张教育别人要“以其昭昭使人昭昭”,反对“以其昏昏使人昏昏” 教育者首先要自己受教育,自己明白的道理才能讲给别人听,如果自己还一知半解就讲给别人听,就是误人子弟。 7.进取精神。

孟子的进取精神首先表现于不怕他认为一个干大事业的人必须首先受到心灵、性情与肉体上的种种艰苦的考验和灵、性情与肉体上的种种艰苦的考验和精神表现于为事业勇于献身的精神。为了正义的事业不惜献出生命,是孟子进取精神中最宝贵的思想;他的进取精神还表现于楔而不舍,坚持到底。孟子一生为遇自己的理想而奋斗,虽屡遭不遇,仍矢志不渝,正是体现了坚持到底的精神;他的进取精神还体现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伟大品质。 三、孟子教育思想的教育目的及作用

孟子申明教育的最终目的在于“明人伦” 他第一次明确地概括出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 明人伦”又说明了教育就是通过实现“明人伦”来为政治服务的。“人伦”就是“人道”。具体来说,“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后世称之为“五伦”,体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宗法关系,即实施维护上下尊卑的封建社会秩序的道德教育,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了一个道德规范体系一一“五常 ,即仁、义、礼、智、信。仁,事父母;义,从兄长;智,明白以上二者的道理并坚持下去;礼,孝悌在礼节上的表现;信,老老实实地做事,讲信用。孟子并不认为人的完善道德品质是先天的,而人的本性仅具有善的萌牙,是谓性“善端”,有待于以后教育的扩充和完善,如果得不到正确的教育,人的“善端”就得不到发展,甚至会向相反的方向转化,成为小人、恶人。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另外,他强调好的政治既非完善的政治制度,也非高明的统治手段,而是教育,其社会作用是“行仁政”“得民心”。这样,孟子便由个体自身的道德修养进而推己及人,由个体扩充到国家,由德育最终实行德治。儒家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它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共同文化上的共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总之,我们要慎重地批判地继承儒家思想学说和儒家教育遗产;科学地审视、理性地继承孟子的教育思想,将其宝贵的知识财富具体应用于我们今天的教育事业。

参考文献: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2f0910752ea551810a687f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