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汉学家顾彬印象记

2023-03-30 05:57:0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德国汉学家顾彬印象记》,欢迎阅读!
汉学家,德国,印象,顾彬

德国汉学家顾彬印象记

张洪

今年72岁的德国学者沃尔夫冈·库宾中文名顾彬,2008年上海出版了他的《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这一年当代世界文学与中国研讨会上他发言中对当代文学的指责,更是引来众多热议与反驳。不懂外语,不读原著,不能翻译,顾彬针对大多数当代作家的写作背景提出尖锐批评。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当代文学是二锅头。顾彬看似调侃,其实态度严肃。

20119月,顾彬作为北京外国语大学全球史研究院特聘教授,开始了他在北京的五年校园生活。此时,距离他以波恩大学汉学系主任身份荣休刚刚过去了半年多,开篇第一讲,他由1967年在明斯特大学跟随司徒汉学习古代汉语说起,介绍福兰阁、马汉城等德国汉学界代表人物,谈及日、美汉学研究的人与事,比较美德间差异,批评后殖民主义作为美国汉学可怕主流之一的巨大破坏性。从老师的汉朝诗歌研究中发现了自己《中国古典诗歌史》里的问题,我很喜欢发现自己的错误,因为这样我可以好好思考过去。面对学生袒露批评与自我批评的性格兴趣,诵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不忧不惑不惧,顾彬所言所行,与他心仪的中国哲人经典思想契合统一。20111214日,面对北外汉学中心、中文学院和英语学院选修他课程的学生,顾彬演讲的题目是与中国一起进行哲学,对比中的哲学的具体与抽象,回首李白、孔子、孟子带他走上汉学之路的历程,国人从德国看中国,德国人从中国看德国,这样可以丰富双方对各自文化的理解。”1990年他在波恩组织名为我在你眼中的形象——20世纪中国/德国语境中的德国/中国形国际学术研讨会,正是基于其长期以来对跨文化交流的一贯理解。运动中的非定性、多语言角度、阐释全方位,如此思考解读文化,才能规避要么自我中心,要么失去自我的偏颇。

同时作为译者和诗人,顾彬与当代文坛的密切关系从1974年他到北京学习时就开始了。紫竹院,苏州街,卧佛寺,他盘桓流连,陶醉其中,凝练为诗。2012年香港书展推出年度作家也斯,顾彬在主旨演讲中对比海峡两岸和香港,首先从创作态度和持续时间上褒贬点评。也斯作为香港外译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与北岛、杨炼等诗人一道,也是顾彬翻译


最多的几位当代诗人之一,他欣赏也斯内省、怀疑的自我认知方式,反感某些作家的自以为是、虚荣膨胀。现场我们接着聆听了顾彬与法、日等多国学者即席朗诵、将也斯诗歌的多声部交响诠释得各具特色。感情充沛的朗读让作者和读者、听众在文学津梁中再度相会,创造出别一种审美意义。

吴义勤2016年分析当代文学评价危机,将顾彬宣称的垃圾说作为极端否定派之代表。以新诗百年为例,其现代转型离不开古代与西方的比照参考。2015年,《文学报》刊发钱谷融的访谈,望百之年的耆宿长者直言:我对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总体评价是不高的。很多方面还不够成熟,似乎有点慌乱,与中国传统文学比较显得非常突出。2012年,陆建德谈及流行的网络文学不愿细加评论。他看重作家应秉持的基本态度是对文字心存敬畏,顺便提及顾彬对中国文学的批评,是出于他对中文品质的关心。顾斌分析鲁迅语言的内在之美,从中辨别受德、日语的影响,或许还有英语的痕迹。当代中国作家语言不行,需要重新学习中文,学习写作。看似绝对偏激,实则深意存焉,不可割裂来看,置于特定环境会发现其良苦用心,知深爱切自然口无遮拦。2016年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上,顾彬面对台下观众再次言及当代文学危机。作为论证前提,他首先以德国面临的同样危险来比较,由于纳粹分子破坏,母语和文学基本被埋葬了,1930——1950年间,德语国家没有什么现代文学50年代基本没有德国人会写好的文学。自我解剖同样毫不留情,恰如鲁迅当年所言,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新文艺。朱自清为《中国新文学大系·诗歌卷》所写的编选感言中也强调,文学初期作家们运用各种语言资源来学习新语言,寻找新世界。意志民族批判性思维几乎成了代代相传的文化基因,立足于此,与顾彬观点跨界交流,兼听则明,何乐不为?

顾彬不喜欢金庸作品,以为他把中文用坏了,小说太无聊,将其作品与中国当代文学机联系起来。任情率性,坚持己见,顾彬提到非常喜欢的现代诗人冯至荣膺歌德奖,天真地联想发问:中国能发给我孔子奖吗?这一天会到来吗?顾彬1984年主编、翻译的《中国现代诗歌1919——1984》,首度向德语读者集中介绍中国现代诗歌,入选的6位诗人中,鲁迅有8篇,毛泽东有6首。毛主席文风的深远影响自不消说,根据新思想创作古典诗歌,是中国古典文学最后一位诗人,这是法国比较文学学者艾田伯的评价。鲁迅《野草》和《朝花夕拾》的诗意被他采撷,官场视野下的散文《秋夜》、杂文《立论》也作为诗篇对待,从西方语境看待鲁迅创作,从精神品格衡量作家本人,正如日本汉学家吉川幸次郎研究中国诗史以鲁迅结束,原因是鲁迅气质毋宁说是位诗人,诗人的敏感,即使在小说中,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3115b3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a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