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族(race)、民族(nation)与族群(ethnicity)

2023-02-28 02:29: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一、种族(race)、民族(nation)与族群(ethnicity)》,欢迎阅读!
族群,种族,ethnicity,民族,nation

一、 種族(race)、民族(nation)與族群(ethnicity A. 種族:生物分類還是社會分類?

1. 1. 種族的生物性意涵

將世界人類當一種物種(species 種族:將人類世界當成一種「物種」,各個種族為此物種的分支。例如:膚色將人種分為白種、黑種、黃種人。

從「物種原始論」與「物競天擇」形成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將種族團體與文化產生對 關係 。此符合當時的殖民的合理性:歐洲、美國黑奴、台灣引進大陸新娘 批判

a. 以科學將人種分類,缺乏學術意義(基因都一樣)

o 亞利安人作為一假設的人種科學

b. 體質與文化的關係,主流學術已遭駁斥:種族主義的反省

o 種族主義:將人分成不同種族,依其出生背景,進行上下等級安排的世界觀與意識型態。這種世界觀合理化或自然化征服者的永久優勢地位,將之歸因於天生、體質、生活文化的優越。

o 聯合國1945年委託生物學者針對種族進行科學的研究,生物學家的結:人類只有一個起源,所謂人類的各個種族只是統計學上可區分的群根據某些顯著的指標例如頭顱或鼻形膚色髮色類型等等標準,將人類分為不同類型是可能的。然而這樣的體質差異與行為差異心理差異並無關連,因此,種族用來論證不平等待遇的正當性的觀點遭到否定。

2. 種族是一個社會性的分類

社會建構1:種族的認定,因社會而異

例:美國南方某些州一滴血原則(只要有點黑,就是黑)、父系原則(父親黑,母親白,還是黑)Tiger WoodsCablinasian(Caucasian, Black, Indian, Asian, 一半Thai 一半Chinese父一半Black 一半blacknative America 的混血)但是巴西是要很黑,才叫黑(而且必須是非洲裔)。

社會建構2:同一種族內,有很大差異:亞洲人的多樣性(泰國、印度、日本,全 黃種人)

社會建構3:為什麼我們要用膚色來分類?不可以用身高、髮色?(藍眼珠與綠眼珠的故事)

社會建構4:誰定義種族?國家,可能為了某些利益,而改變(例如,美國原住民,



本來75%才叫原住民,後來50%。台灣的原住民,本來漢原通婚因父親才算,後來改成母親亦可)

B. 族群

1. 族群:「因為擁有共同的血緣、語言、文化、宗教或祖先,而被其他人或自己認為是構成獨特的社群的一群人」,不是有這些要素,族群就會客觀地存在,而是要經過歷史經驗或社會經驗,才會發展出來。 2. 族群客觀特徵論的限制

例如語言:說?語的不一定都是?族,?族不一定都會說?語




外省人,1949年來台,先被稱為大陸人(vs.台灣人),主要彼此區分是山西人、山東人

3. 族群是由本身組成份子認定的範疇,造成族群最主要的是它的「邊界」,而非語言、文化、

血統等的「內涵」。一個族群的邊界,不一定指的是地理的邊界,而主要是「社會邊界」。在生態性的資源競爭中,一群人強調特定的文化特徵,來限定我群的「邊界」以排除他人。 原漢→閩客→本省外省→閩客原住外省 4. 把族群當作是主觀的認同,並不表示體質與文化特徵就毫無意義了。它們雖不是客觀劃分族

群的判準,但的確是人們主觀上用來劃分人群的工具。 /白人差異大可被感知;本省/省人體質區分極為細微。小朋友怎樣都到不到好朋友是黑人的情況。但當族群關係緊張時,再細微的差別都可以被感覺或創造出來。 5. 認同如何產生:

A. 根基論:強調族群內部情感聯繫與傳承,出生獲得

B. 工具論:強調族群認同的維持與變遷,可選擇、可被利用的社會生存工具 二、 族群的客觀身分與主觀認同:以台灣「四大族群」為例

a. 你父親與母親的族群身分是什麼?你比較認同哪一個?為什麼? b. 你常被歸類的族群身份與認同,是否因為不同的時期、空間而有所轉變 c. 請想一想你最要好的三個好朋友,他們的族群身份是什麼?

客觀的分類與主觀的認同,並非一對一 主觀的認同並非單一,可能有多重認同 討論以下四個問題: 三、 種族或族群互動---同化(融合)的討論 I.

形式

1. 熔爐式的同化:甲++丙→丁 2. 教化式的同化:甲++丙→甲

3. 多元結構主義:甲++丙→甲1+1+1 影響因素

1. 功能論的觀點

2. 衝突論的觀點:偏見與差別待遇 台灣公領域與私領域的族群融合背景 1. 2. 3.



政治背景:

語言政策:提倡國語禁用台語

教育內容:教科書中的大中國意識、隱藏性課程

II.

III.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33052d2f405cc1755270722192e453611665b5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