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2023-02-09 00:34:2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欢迎阅读!
皮亚杰,建构,启示,主义,发现

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现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内容摘要: 皮亚杰提出的主客体相互作用的双向建构论,强调了主体与客体的关系,主体在结构中的作用及 同化与顺应的平衡化过程。笔者结合教学实际,从教与学的关系,主体性,认识的发展和自我调节能力4个角 ,探讨了皮亚杰的建构论对我国教育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给予我们的启示。 关键词: 双向建构;主客体相互作用;主体性;平衡;自我调节

皮亚杰(JeanPiaget,18961980)是瑞士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通过对儿童思维的长期研究,并将结构主义的有关思想引入到心理学研究中,提出了著名的双向建构论。双向建构是皮亚杰发生认识论的核心概念,在皮亚杰的整个思想体系中占十分重要的地位。这一思想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深化,其所蕴含的丰富内容和深刻思想,逐渐受到学者们的重视,给现代教育以诸多启示。 一、皮亚杰的建构主义发展观的基本内涵

皮亚杰总是强调:“我的核心思想是相互作用”[1]。他认为个体的发展既不是由客体决定的,也不是由主体预先决定的,而是主体与客体不断地相互作用,逐渐构造的结果。与此同时,皮亚杰又指出:‘结构’从来就不是主体或主体活动的消失。”又说“结构主义无论怎样都不排斥认识的主体。“正是主体的运算构成了他在其不断向前发展的智慧活动中所运用的结构元素”[2]。表明了结构形成离不开主体的活动,强调了主体活动在个体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论,是与同化、顺应、图式、平衡、自我调节,这些重要的概念分不开的。同化是“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表明了认识过程中主体改造客体的过程,即“同化于己”的内化过程。顺应是“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表明了在客体作用下主体得到改造的过程,即“顺己于物”的外化过程。同化和顺应两种机制在个体心理建构过程中是相互联系,相互包含的。“客体通过作用于它的主体活动可以使之纳入一定的格式。每一格式同化的一面与它对于情境顺应的另一方面是两两同时并进的。因此,当主体认识一个客体或与它发生关系时,那里就进行着这两个关系”。图式是“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相同或类似环境中由于不断重复而得到迁移或概括。”图式是不断发展,皮亚杰认为最早的图式来源于遗传,以后,随着主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就逐渐获得非遗传性图式。说明同化和顺应的发生要依赖于图式,同时,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又促进了图式的发展。

皮亚杰认为同化和顺应的平衡导致了个体的发展。他描述说:“智慧行为是依赖于同化与顺应两种机能从最初不稳定的平衡过渡到逐渐稳定的平衡。[3]揭示出同化和顺应的平衡是动态的发展过程,个体心理发展正是经历由平衡—不平衡—平衡的过程,逐渐从低级向高级推进的。同化和顺应的平衡离不开主体的自我调节。

皮亚杰认为自我调节是“一种认知水平的重新组织”“这种重新组织是儿童能够控制的一种自动调节过程”。他以为:“在人类动作的水平上,甚至在逻辑运算的水平上,都有类似的自我调节机制。[4]不仅揭示出主体对自身的认识活动能够进行调节与控制,而且看到自我调节存在于个体发展的整个过程,对同化和顺应进行着调节使其达到平衡,,使主体与环境获得平衡。总之,同化、顺应、自我调节共同发挥作用,使机体与环境不断获得平衡,导致个体心理不断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二、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对数十个国家,包括发展中国家的教育进行考察后郑重提出;教育应是一种生存教育,应教会学生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合作。这使世界各国开始反思自己现有的教育,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以培养出知情意和谐发展,适应未来社会的人才。为与世界教育潮流接轨,江泽民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活动为重点。”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师生关系、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作用等许多教育问题上思想还没有澄清,存在认识的偏差。因此,皮亚杰的双向建构论,对于澄清教育者的思想认识,形成新的教育理念,具有一定的启发性。

启示一:教学过程是教和学的统一。

以赫尔巴特为代表的传统教育学认为,教学必须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于中心地位和领导地位;以杜威为代表的现代教育学认为教学过程应以儿童为中心,应根据儿童的兴趣和需要提供材料让儿童学习。前者过分强调了教的活动,后者过分强调了学的活动。二者都仅看到了教学过程的一个方面,忽视了教和学在教学活动中的相互依存性。

皮亚杰强调主体发展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结构,从而打破了传统教育学和现代教育学的主张,促使教育者重新审视教和学的关系,重新认识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和客体。传统上,我们只认识到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是客体。依此,


师进行“传道、授业、解惑”,而学生是被动的接受体,不能对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提出任何异议,教师也无视学生的信息反馈,从而,在教学过程中形不成教与学的互动关系。因此,这种“填鸭式”或“满堂灌”的教学,培养出的学生往往高分低能,缺乏批判性和创造性,不符合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那么,素质教育的实施,就是要打破传统的教与学的关系,形成新的教与学的观念。

在皮亚杰理论的启发下,教育者认识到主客体不是绝对的。从教的角度看,教师是主体,学生是客体,教师作用于学;从学的角度看,教师是客体,学生是主体,学生作用于教师。但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和学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融合在一起的。当教师采用一定的方式将内容教于学生,作为学的主体的学生,要对教师给予的内容进行加工、吸收,并同时反作用于教师;教师接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的内容、方法、步调,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并反作用于学生。这样循环反复促进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所以,教与学统一性的认识,可以说是得益于皮亚杰的主客体相互作用论。

启示二:教学活动应强调学生的主体性。

皮亚杰强调主体在结构形成中的作用,揭示出主体的能动性,使教育者认识到了学生在教育过程中的作用和地位,启发教师应看到学生的好奇心、动机、兴趣在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中的重要作用。然而,在过去教学过程中,教师逐渐形成了一种权威的意识和对学生进行支配、控制的欲望,对学生的需求听而不闻、视而不见,造成学生厌学的现象。为改变这种状况,教师必须认识到学生是有感情、思想、意识的活生生的人,将以往的“我一他”关系变成“我一你”关系,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与沟通,调动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启示三:教学活动要不断打破学生已有的平衡状态,帮助学生建立新的平衡状态。

皮亚杰强调个体发展是平衡不断建构的过程,揭示了儿童认知发展的动力机制,使教育者对如何促进学生的发展有了进一步的思考。认识到教师不能只是让学生进行知识的重复,不对知识进行归纳、概括与总结,使学生虽然增加了知识却混沌一片,没有真正纳入到原有知识结构中去。这就是以往教师采用了“题海”战术,让学生做了大量的题,但是,当原题稍加变动后,学生还是一筹莫展,无从下手的原因所在。所以,作为教师的教学,一方面提供与学生已有经验相关的内容,另一方面,又要提供与已有经验相矛盾的内容。这样,即可以巩固原有知识、经验,又使学生产生知与不知的矛,打破了学生的原有的平衡状态,产生了对知识的兴趣和解决矛盾的期望,愿意在教师的帮助下,利用原有经验,加工和吸收新知识,使矛盾得以解决,学生获得新的平衡状态。教学就是这样不断打破学生原有平衡的同时,又帮助建立起新的平衡。从而,推动了学生认知结构的发展。这一启发对心理教育、道德教育同样具有适用性。

启示四:教育要重视学生自我调节能力的培养

皮亚杰强调的自我调节与现代心理学研究的元认知有不谋而合之处。这点启发教育者对学生的教育是“授之以,还是授之以渔?”是教给学生现成的知识,使之死记硬背,还是教给学生学习策略、学习方法,教会学生对知识进行调,整合与控制?这种思考使教育者反思以往的教学。即教学过程中,过分强调文化知识的传授,忽视了策略性知识的传,导致学生学过知识后,不能学以致用。这无疑是教育培养人才的一种失败。因而,现代教育改革,强调系统知识传授的同时,要重视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的变化,以形成问题空间,力求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认识自己的认知过程,并对其进行监控和调节,从而提高学生的自我调控能力。这样,才能使学生在知识激增、变化万千的社会中获得生存。对此,目前进行的元认知训练、创造力训练,目的都是培养学生对知识的调控能力。但还有许多问题仍有待于教育者进行深入的探讨。



: [1]程利国.“皮亚杰是实践唯物主义的关系论者”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1).

[2] 高觉敷.西方心理学的新发展[]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7,(103). [3] 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 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438)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39da3686bd97f192379e9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