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德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

2023-04-09 04:28: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德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欢迎阅读!
德文,重男轻女,语言学,看中,角度

从语言学角度看中德文化中的重男轻女

作者:张天舒

来源:《东方教育2018年第14

摘要: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德国,重男轻女现象一直以来是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和讨论的社会现象,它的存在反映了中德文化中消极的一面,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语言是反应一个民族文化的最直观最表层的工具,它受到社会以及文化的直接影响。本文将从相对直观的角度,即语言学的角度入手,剖析这一根植与社会文化深层的现象。主体内容分为两部分:即语言学中德单词层面以及意思表达层面。

关键词:重男轻女;构词;语言;文化;表达;中德 一、中德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 1、中国文化中的重男轻女现象

中国社会除了最初的原始母系社会时代,自古以来是父系社会,这种现象可以说是中国社会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长久以来,男性在社会中占据支配地位,优先获得资源。具体的表现:古代皇帝可以拥有六宫嫔妃,家境殷实的人可以拥有三妻四妾,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终是男人的事情,女人的事情在当时的人眼中就是传宗接代[1],家庭中必须要求有一位男性后代,社会上找工作以及求学也是男性占据较多的优势。 2、德国文化中德重男轻女现象

在德国,妇女的地位一向非常低。第三帝国时期,甚至出现了让妇女回到厨房zurück in die Küche)的说法,德国妇女结婚后呆在家里也曾经是一个长久的传统。社会中男性的就业机会远比女性多,即便是同样的岗位,男性的薪资水平也要比女性多,据相关调查,德国高层中的女士所占比例非常小,女性精英几乎是凤毛麟角。 二、从单词层面 1、汉字构字与意思

字形体本身来说,甲骨文中的形象像是一个双手交叉跪着的女人形象,汉代《说文解字》中解释字:服也,从女执帚扫洒也。表达了妇女地位低下,柔弱无力,从事家务劳动的传统形象。而相反的,字在甲骨文中,形象手持棍棒,《说文解字》中也解释:


矩也,家长率教者,从又举杖。是指手里拿着棍棒,随时教育子女的主宰者形象。[2]汉字中,以部构成的字意思多是贬义:奸、奴、婢、婪、嫉、妒、婊、妓等,以部构成的字也是同样的情况:毒、毋等。一个标志性的事件,五四运动后中国才出现这个字。之前一直是代表男性的字。 2、德语构词与意思

祖国在德语里叫父国Vaterland),相应的,对祖国的爱战士在德语里面分别Vaterlandsliebe Vaterlandsverteidiger。个人出生所在地的城市叫Vaterlandsstadt国君国父Landesvater),父母处、家里德语叫父屋、家(Vaterhaus)。

一般跟男性相关的构词大多都是褒义词,如sich ermannen(鼓起勇气),beherrschen(掌握),herrschen(统领),相反的,带有女性等单词所构成的单词不少带有贬义,如Mutterwitz(天然的狡猾),Frauenperson(蠢婆娘),Weibsleute Weibsstück(蠢婆娘),Mutterkind(媽妈宝,贬义)。[3] 三、从语言表达

从古代诗歌、篇章、经典作品来看,讲述的内容也多是明显直白的重男轻女的内容。孔子在《论语》中就曾讲过的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在《韩非子》中也有令人惊诧的产男则相贺,产女则杀之的言论。三纲中的夫为妻纲女子无才便是德,俗语总所说的好马不配二鞍,好女不嫁二男都是对女性深深的压迫。反之从现代汉语表达来看,凡是关于歌颂志气以及美好品质的大多是跟男性挂钩的,如英雄好汉、养儿防老、早生贵子、望子成龙、多子多福等。

德语里的情况也是如此,德国人崇尚父亲,称莱茵河为Vater Rhein。某种思想的创立者在德文里叫做“XX之父,如思想之父(Vater einer Idee),戏剧之父(Vater dänischen

Theaters)。悉心关怀某人叫做父亲般的照顾某人jemand väterlich betreuen,就连德语的熟语中也有ein Mann ein Worteine Frau ein Wörterbuch(男人一言九鼎 ,哪像女人爱反悔)的说法。在固定表达中,占据领导以及积极意思表达的基本上均是含有男性角色的,如通世故的人:ein Mann von Welt,精明强干的人:ein ganzer Mann,成功的人 ein gemachter Mann。反观对于含有女子的表达,lange Haarekurze Sichten(头发长见识短),so eine dumme Gans(蠢女人),dchen für alle(字面意思:服务于所有人的姑娘 表达意思:打杂的人),in den festen Händen sein除了表示已有卖主,不再出售之外,还表示女子已经出嫁,将女子比喻成牲口,将婚姻比喻成买卖[3] 四、结语


总之,中德文化中确实实实在在存在重男轻女现象,并且明显地反应在中文和德语这两门语言中。本文通过对汉语、德语单词以及汉语德语中句子中表达出的不同意思的分析,明确地展示出了这一现象。现代社会这一现象虽然有所缓和,女性地位也在逐步提高,但是离男女完全平等还有一定差距,这一进程不是能够一蹴而就的,社会文化是长期形成的,所语言中存在的重男轻女现象也不可能很快消失,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和无奈。 参考文献:

[1]王越洋,《浅谈我们身边的重男轻女现象》[J].社科论坛 2018 137

[2]王玉鼎,《汉语与重男轻女思想观念》[J].榆林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00333 [3]黎东良,《中德跨文化交际理论与实践》[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2年七月 第一版,237

作者简介:张天舒(1995),女,汉族,山东省淄博市人,南京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2014级德英双语专业在读本科生,研究方向为中德文化对比以及中德跨文化交际。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08f9142e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62.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