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郑板桥墨竹画的三种境界(艺术欣赏课程论文)

2023-03-17 05:0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析郑板桥墨竹画的三种境界(艺术欣赏课程论文)》,欢迎阅读!
郑板桥,墨竹,艺术欣赏,课程论文,浅析

浅析郑板桥墨竹画的三种境界

竹耐寒常青、苍劲俊逸的形象颇受文墨客人的青睐。也正因为这份嗜好,墨客对修竹进行了一系列的审美观照,并细细体悟其千姿百态的自然美,而后在竹的品性中抽离出高洁之气,再以焦、浓、重、淡、清的墨法凝神绘制,充分展现其内心的清高恬淡。因此,与其说文人嗜好竹的清高俊逸的形貌,不如说是敬畏竹所象征的高尚品质。它所追求的是人品与竹品的相互契合,以竹抒情,借竹言志,从而达到竹中有我,我中有竹的合一境界。

一、中国传统墨竹绘画的概要

中国墨竹画缘于唐代,发展至宋。到了元代,便由“画”竹转向“写”竹的绘画形式,这也将中国的墨竹画推上了绘画的顶峰。这一时期,画者除师法古人外,还要注重体察生活情趣。观修竹的“形色性状,生聚枯荣”,从而达到意在笔先的超脱境界。沿袭至明代,墨竹画除了效法前人画法,还不断推陈出新。最后到了清代,风格更趋多变,豪放洒脱的泼墨意写多于精致隽秀的勾勒实写。此时期竹画皆为历朝历代的绘画之冠,于后世来说,亦无能掩之。总而言之,在封建社会中,墨客自以清高、坚贞的品性独处,但由于历史、政治的缘故,往往多选择逃离尘世、隐居田园,寄情于山水之间。因此,常于竹画中埋下伏笔,表露其心志,以闲情寄兴。

二、郑板桥的墨竹画

清代大画家郑板桥,字克柔,号理庵,江苏兴化人。因其一生经历了许多坎坷,尝尽了心酸苦楚,看透了世态炎凉,于是便化悲愤为

1




如枪似剑的符号汇聚于绘画之中,宣泄着满腹的愁情。欣赏不同时期郑板桥所画的竹图,便可立刻联想到其人生的坎坷经历、清代社会中种种不堪入目的腐败现象。郑板桥的墨竹画诉说了个人对修竹的独特观察与深厚情谊。所居之地均种满了修竹,其自身也常常涉身漫步于其中,细察修竹于春夏秋冬时的微妙变化,于风霜雨露时的不同姿态。因此,板桥多年对竹子的深入观察和细心揣摩,在临纸挥毫之际自身情感得到了充分释放,最后以娴熟的笔墨把竹的精神和枝叶的形貌生动展现于纸幅之上。一画成竿,一勾为节,一撇皆叶,所画之竹仅需寥寥数笔,便有了酣畅淋漓、极致清幽的意趣。其所绘之物虽产于天然,却又高于自然,使画者为之倾倒终生。

三、郑板桥墨竹画的三种境界

(一) 郑板桥墨竹画的第一境界———所观之竹

所观之竹是画者通过视觉直观所见的修竹形象,即修竹的自然形态在画者脑海中的印象呈现。它是画者在体察生活后,内心深处被生活所触动,从而产生丰富的感受和深刻的记忆思考。郑板桥的所观之竹正是自身直接观察到的竹子,他反复强调画竹需来源于自然的观察,以自然之竹为师,不承袭古人的画迹。这也是画者主体意识的渗入,将客观存在的真实不经主观思索而直接映现于感知系统,进而形成最真实的主体映象与生命体验。

(二) 郑板桥墨竹画的第二境界———胸中之竹

胸中之竹是自然形态的修竹经视觉器官映射于画者记忆中的印象,而后融合画者对其的审美认识成竹于胸,是一个艺术化的感应与

2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6236239a06925c52cc58bd63186bceb19e8ed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