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2023-02-16 13:20:14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欢迎阅读!
越轨,社会学,道德,现象,大学生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大学生道德越轨现象的社会学分析

作者:贾灵充

来源:《新西部下半月》2010年第12

【摘 要】 当代大学生道德越轨主要表现为违反社会公德、学校纪律和法律的各种行为。社会学角度看,通过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等社会控制手段,确立并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道德层面的社会设置,可以有效缓解和克服大学生道德越轨的两大社会根源——文化堕距和道德失范,进而确保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目标的顺利实现。 【关键词】 大学生;道德越轨;社会控制;道德社会化

一、大学生道德越轨的社会现实

道德越轨,属于社会越轨(social deviance)的范畴,是指社会成员偏离或违反现存社会道德规范的行为。一般可以分为积极、消极、中性三种类型。这里主要讨论危害社会正常运行秩序、对社会发展起消极作用的道德越轨,包括大学生违反社会公德、学校纪律和法律的各种行为。

当前,我国社会进入快速转型的关键期,各种社会矛盾、利益冲突和社会思潮层出不穷。面对复杂的社会现实,有的大学生在道德选择上产生迷惑和盲从。各种道德越轨呈现大面积、高频度爆发:许多大学生迷恋网游,深陷虚拟世界不能自拔;对于父母、家庭的责任感丧失殆尽;崇拜不劳而获,信奉金钱决定一切,有钱能使鬼推磨;部分大学生以人不为己,天诛地灭遇到责任给别人,遇到利益想自己为人生信条;小至旷课、迟到、考试作弊,大至打架、同居、同性恋甚至赌博、盗窃、诈骗、人身伤害、性犯罪等等都屡见不鲜。

虽然现行大学思想政治课程中,安排了大量篇幅用于阐述人生观、人生价值观和基本法律知识,反复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强调人生真正的价值在于奉献,强调遵纪守法、明礼诚信是现代社会对于公民的基本道德要求。但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波澜壮阔的社会生活图景,势必对于传统的主流道德规范产生严重冲击。毫无疑问,如何及时调适以应对新形势下大学生道德越轨的挑战,已经成为摆在广大德育教育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二、大学生道德越轨的社会根源

华中师范大学杜时忠教授撰文指出,调查显示“70.8%的班主任认为社会风气和家长的影响大于学校的专门道德教育,对于对你目前思想道德观念形成影响最大的因素这一问题,学生的回答依次是社会风气、同伴交往、学校教育、家庭氛围,把社会影响和家庭氛围加起来,其重要性程度远远超过学校教育。调查数据明白无误的显示,当前青年一代遭遇的道德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越轨问题早已超出了单纯学校教育的层面,必须将其置于整个宏观社会背景下考察,才有可能找到问题的根源和破解路径。

社会学视野中,大学生德育作为公民道德教育的子集,其危机的根源无疑是与我国的社会转型密切相关的。宏观上看,德育危机最深刻的社会根源主要有两个——首先是威廉奥本格最早提出的文化堕距,即在社会文化发生变迁时,各个组成部分变化速度不一致,其顺序依次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风俗、民德文化、价值文化,由此造成失衡与错位,产生,引发社会问题。[2(P68)任何社会都不同程度的存在这种错位和落差,特别是在社会转型期,很容易遭遇集中爆发。当前,在物质文化层面,我国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在制度文化层面,各项体制改革顺利进行;在风俗、伦理与价值文化层面,社会道德领域的冲突和矛盾日益增多,其实质恰恰是社会转型与进步的表现,是不可避免的。

其次是道德失范。根据托马斯等人提出的社会解体理论,在原有社会制度结构、社会体系内所出现的松散、离析现象,称之为社会解组,主要是指由于规范紊乱,或多种相互冲突的规范并存,或缺乏现存规范的指导而使人们无所适从,陷于失范与冲突的状态。目前我国社会的急剧变迁,城市化,人口流动增加和社区异质性增强,都会打破社会原有平衡,使传统社会的权威和控制日益减弱,导致各种失范与冲突,即社会解组。解组的波及范围可以涉及整个社会,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全体社会成员都无法置身其外。因此,从社会学角度看,大学生道德越轨问题的宏观社会根源主要在于文化堕距和道德 失范。这也正是目前学校德育困境之所以难以破解的重要原因。 三、大学生道德越轨的社会控制

社会的良性有序运行,必须建立在一系列合理有效的保障机制基础上。除了政治制度设置、法律制度设置等保障机制之外,教育层面的社会设置对社会发展同样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实际就是要重建与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规范体系,从而矫正文化堕距和道德失范。包括道德在内的这种规范体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设置,即在特定的社会活动领域中所创设和形成的一整套持续而稳定的规范体系。具体包括道德规范以及相关的社会价值观、权威等。

社会设置很大程度上偏重于静态解构。就社会运行而言,还需要借助动态控制手段。社会设置要发挥作用必须借助于社会控制,内化为社会成员自觉遵守的行为准则。在社会学语境中,社会控制又称为社会制约,指社会组织体系运用社会规范以及与之相对应的手段与方式,对社会成员(包括社会个体、社会群体以及社会组织)的社会行为及价值观进行指导和约束,对各类社会关系进行调解和制约的过程。社会控制主要针对包括犯罪、违法、道德越轨等各类社会失范行为。相对于法律等外在的强制性约束力量,通过规范内化而产生自我内在约束力量的道德,对于社会成员的行为调控显得更加彻底而稳定。道德教育作一种行之有效的社会控制手段,对于预防大学生社会越轨行为的发生无疑具有重要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人从出生起就开始了其向一名被社会所认可的合格社会成员角色进化、转变的进程。其间,牵涉到生理、心理、智力、道德、感情乃至法律、政治、文化等方方面面的嬗变。这一过程的终结就是社会化过程的完成。社会化的实质就是社会所广泛认可的文化被社会个体接受并内化的过程,其基本内容包括政治社会化、道德社会化等四个方面,大学生德育着眼于社会文化中最核心、最基本的部分——价值体系、社会规范的个体内化,实质上就是大学生道德社会化。

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不当、社会交友不良、学校教育失误和管理不力以及学生个人的人格缺陷及心理不健康等都可能成为大学生道德越轨的直接动因。但系统而规范的学校教育始终是大学生完成社会化的主要渠道。在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信仰信念和社会舆论四种文化控制手段中,伦理道德对社会行为的约束力最强。大学生道德教育在本质上是道德主体通过内在的主观努力和自我塑造,从而自觉自愿产生趋善避恶的自律行为,从而使大学生自觉纠正偏离社会目标的道德越轨。因此,增强大学道德教育的时效性就必须在道德教育模式上实现规范化教育模式向主体化教育模式的彻底转变。

综上所述,当前大学生道德越轨问题的深刻社会根源主要在于文化堕距和道德失范,借助高效的思想政治工作和法制教育等社会手段,确立并维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道德层面的社会设置,可以有效缓解和克服文化堕距和道德失范,从而保证大学生道德社会化的顺利完成,最终实现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合格社会成员的育人目标。

【参考文献】

1 杜时忠.中小学德育面临的十大矛盾[N]德育报,2005-2-281.

2 郑杭生.社会学概论新修(第三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3. 【作者简介】

贾灵充(1980-)男,河南叶县人,法学硕士, 郑州华信学院教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7acdd40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05a015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