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时事素材的搜集运用

2022-04-16 23:31:28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时事素材的搜集运用》,欢迎阅读!
搜集,时事,素材,运用



浅谈时事素材的搜集运用

從近年广东省高考语文作文题的写作看,时事素材的运用越来越重要。本论文通过分析今年的满分作文,从方向所指、症结所在、民心所向三个方面提出中学生在作文中搜集运用时事素材的必要性,同时又从搜集渠道广和运用方法易两点论证搜集运用时事素材的可行性,从而强调时事素材的搜集和运用在作文教学中的重要性。



标签:时事素材 搜集运用 必要性 可行性

2012高考已尘埃落定,语文作文题向来都是热门话题,今年也不例外。广东卷的作文是关于生活时代的思考,采用新材料作文的命题形式,评卷老师大都认为题目好但考生答题情况不容乐观,满分只有15篇,其中一篇《我爱这时代》引起了我的关注。这篇文章与其他满分作文相比文学性并不见长,但是恰和当下,充实自然,情感真挚,文中对当下时事如数家珍,信手拈来,文章字里行间充满着对生活对这时代的关注和热爱。这样的文章贴切、实在、有生活气息,很难不给满分,所谓文章合为时而著。既要为时而著,就不得不谈到时事素材的搜集运用在作文中的重要性了,对此浅谈几点如下:



.中学生搜集运用时事素材的必要性

1.方向所指。

陈继英老师在《关于广东高考语文命题的几点思考与建议》中提到:作文建议加大论述类、实用类的比重。考纲要求能写论述类、实用类和文学类文章。而在课程标准的必修课中则没有写作文学类文章的要求。从更实际、实用的角度看,走上文学道路的考生毕竟是极少数,解决社会生活实际问题的是大多数人的需要。同时,他还希望能参考美国的命题方式,让命题的内容实用一些,更接近社会实际,从而更有利于提高思维能力,培养高尚思想情感,这也是语文教学的关键目的所在。而从近年来广东省的高考作文命题看,的确有这种趋向,如08年的《不要轻易说 2009年谈谈对生活中与常识有关的经历或对的看法,2010年《与你为邻》等,写好这些题目无一例外都需要关注社会民生,再不是曾经的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了,学生们的心里必须得装着些时事素材。



2.症结所在。

目前在高考作文训练中学生们普遍更钟情于议论文,但在论证过程中所用素材动不动就是李白苏轼司马迁,要么就是爱迪生贝多芬,由于这些素材往往是学生们死记硬背硬塞进作文中,写出来的文章很明显没有自身的情感经验,与当下生活也是联系甚远 。再者,好的作文无一例外要求情感真挚,而现在很多中学生作文内容脱离生活实际,虚假伪造现象严重,例如在高考作文中把自己伪造成双目失明,双腿残疾,父母双亡……怎么可怜怎么写,为的是能够得个高分,其




实本身他们也没东西可写,只能在自己身上挖素材。而根据调查结果,写这些题材的绝大多数同学都并非如此。由此作文中出现伪崇高伪文化伪思想的现象就不是什么稀罕事了。如果学生们能够在平时多搜集整理时事素材,多了解身边的新闻动态,多思考,多总结,多运用,可能作文就不会假、大、空了,800字的要求应该也不是亚历山大了!



3.民心所向。高考作为国家选拔人才的最重大的考试,对于每个考生和家庭都意义重大,也因此备受关注。如何公正地选拔人才,老百姓也有着自己的想法。今年高考《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对于各地高考作文题进行了调查,其中面对高考作文题应该突出考什么主题这个问题,52.5%的受访者首选做人准,其次是社会问题45.8%,排在第三位的是社会规范40.2%。此外还有传统伦理34.8%民族发展30.5%亲情友情26.9%)等。调查显示,74.2%的受访者认为,高考作文应引导考生关注和讨论社会现实状况、民族发展等更广阔的命题,而非只关注自己生活的小圈子。由此可见,中学生们在学习理论知识之外,还必须得掌握时事动态,毕竟百姓的呼声和教育机制的改革是紧密相联的。



.中学生搜集运用时事素材的可行性

1.搜集渠道广。

新闻时事每时每刻都在上演,身处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搜集这些素材不再是力不从心的事,相反只要有心,大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囊括于胸。常见的搜集渠道有报刊杂志、电视、网络等,尤其是电视节目色彩纷呈,仅央视就有如《感动中国十大人物颁奖晚会》《新闻周刊》《实话实说》等节目,还有各个地方台的时事报道。网络运用现在也极其普遍,大部分学生几乎每天都会使用手机查看网络,如果能合理利用,时事素材搜集不成问题。笔者近一年来一直都在进行时事素材积累运用的研究,每周都会在班级放《新闻周刊》,然后要求学生对时事进行讨论归纳整理并形成写作素材。



2.运用方法易

时事素材搜集后一般需要理解、吸收然后归纳整理最后才是运用。以看《新闻周刊》为例,每周40多分钟的时事放映结束后,班级小组成员间,老师和同学间都会进行热烈的讨论。在观看的同时,我要求学生们边看边记录重要信息,如姓名、事件、影响等,这就为讨论打下基础,同时避免有些同学过目即忘,导致学习效率低下。对于这些发生在身边的要事,或反思或质疑,学生们都表现出极高的热情。一是因为在校学习时间跨度长,学习内容相对单调,电视节目的播放无疑是一味很好的调味剂,学生投入精力较集中;二是因为所选时事常与我们每一个人息息相关,学生自然而然兴致高涨;三是因为电视直播素材相对于报刊杂志等书籍直观性要强很多,记忆会比较深刻。



讨论后要求学生归纳整理,一般可按事件、人物、话题等归类,也可按时间先后顺序整理,主要取决于学生自己的爱好和需求。整理中需要用自己的语言概




括材料,经过自己的消化反刍成为独具一格的素材。整理后也要求学生课后经常翻阅反思,所谓温故而知新。最后运用具体要求如下:



1)素材立意训练。素材整理后要求学生思考可以从哪些角度提炼出哪些观点进行立意,其实2008年全国卷I中作文试题就是提供一段关于汶川地震的时事素材,要求考生对这段时事素材进行分析,然后选择一个角度构思作文,主确定立意。这是一个信息,所以这方面的训练还是非常重要的。《新闻周刊》2012519最美女教师张丽莉这则新闻素材,学生们自主立意就有:奉献、大爱无疆、呵护等。《新闻周刊》2012623日神舟九号发射成功,刘洋等入住天宫这则时事素材,学生们立意有:敢于挑战、英雄、民族骄傲、科技就是生产力、中国崛起等。



2素材深度挖掘。有不少学生积累了素材但是在具体作文中却运用不好,如论点和素材分离,素材缺乏分析,与论点做不到有机统一。搜集了很多素材,拥有了广度但缺乏深度,还需要进行挖掘训练。如写作《逆境是一笔财富》这篇作文,学生们知道无臂钢琴师刘伟的事迹但在写作时仅仅只是把事例放在文中,前后缺乏与逆境相关的过渡语言,没有对其成功进行分析,更没有突出解释无臂对于刘伟而言财富何在,文章显得生硬浅显且论证无力。在经过多次深度挖掘训练后,很多学生运用素材都克服了这方面的不足,素材与中心论点能够有机结合,过渡自然,内容充实,论证有力,作文成绩也有了明显的提高。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作文教学中如果能重视并合理利用时事素材,学生的议论文将不再言之无物,相反,关注生活、关注社会的高立意、广视角的作文将更受阅卷老师的青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7b6acab2b4ac850ad02de80d4d8d15abe2300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