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苏轼词

2022-04-01 06:11:16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论苏轼词》,欢迎阅读!
苏轼

论苏轼词的艺术特征

通过一个学期的文学名篇的学习,我感受颇多,不仅是对传统文学了更进一步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我发现在对这些古代文学家的人生,思想,人生体验都在不断的深化,开阔和丰富,并且一种内心深处最珍贵的价值感受被召唤出来,其中最有感触的是宋代词人苏轼。作为宋代词人的杰出代表苏轼是苏词在词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为词的的开拓了新天地。苏轼以其奔放的才情,将词笔深入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诸如怀古记游、写景咏物、亲情友谊、田园风光以及参禅说理等等,突破词“艳科的”定见,把词的社会功用提到与诗同等的地位,全方位地表现了士大夫文人的生活与精神面貌。

苏轼在词境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他在保留传统词的畛域的同时充分拓展词的新境界。在苏词中,占重要篇幅和绝大部分篇幅的是有关壮志、哲理、送别、旅怀、风光、农村、怀古、悼亡、闲适、贺寿、嘲谑等题材的,这样的词在苏词中俯拾皆是,不用特别举例。正是这种质和量的变化,使苏词与前代任何词人的词都有了某种实质的不同。其词风可分为以下几类:

一是旷达风格。这是最能代表苏轼思想和性格特点的词风。如果说苏词的主要风格是旷达,那么这首《定风波》可算是苏词的代表作了。此词作于苏轼黄州之贬后的第三个春天。它通过野外途中偶遇风雨这一生活中的小事,于简朴中见深意,于寻常处生奇警,表现出旷达超脱的胸襟,寄寓着超凡超俗的人生理想。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首句“莫听穿林打叶声 ”,一方面渲染出雨骤风狂,另一方面又以“莫听”二字点明外物不足萦怀之意。“何妨吟啸且徐行”,是前一句的延伸。在雨中照常舒徐行步 ,呼应小序“同行皆狼狈 ,余独不觉”,又引出下文“谁怕”即不怕来。徐行而又吟啸,是加倍写;“何妨”二字透出一点俏皮,更增加挑战色彩。“一蓑烟雨任平生 ”,此句更进一步,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有力地强化了作者面对人生的风风雨雨而我行我素、不畏坎坷的超然情怀。以上数句,表现出旷达超逸的胸襟,充满清旷豪放之气,寄寓着独到的人生感悟,读来使人耳目为之一新,心胸为之舒阔。过片到“山头斜照却相迎”三句,是写雨过天晴的景象。这几句既与上片所写风雨对应,又为下文所发人生感慨作铺垫。结拍“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这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雨晴既属寻常 ,毫无差别,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字,意谓风雨之声,与上片“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


一语双关,既指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致他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

纵观全词,一种醒醉全无、无喜无悲、胜败两忘的人生哲学和处世态度呈现在读者面前 。读罢全词,人生的沉浮、情感的忧乐,在我们的理念中自会有一番全新的体悟。所以直到被贬谪海南儋州,他仍原封不动地在诗中高唱着这两句:“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

二是婉约风格。苏词也不乏清新婉约之作。他第一次把农村题材引入词中。他作于徐州任上的五首《浣溪沙》,描写了农村情景,词人以亲切的态度,欢悦的心情,平易的笔调,朴素的语言,向我们展示出五幅仲夏农村的风情画,又是一组清新优美的田园牧歌。“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生动地勾勒出初夏时节农村生活的画面。“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转写作者村外旅行中的感受和活动。这首词既画出了初夏乡间生活的逼真画面,又记下了作者路途的经历和感受,为北宋词的社会内容开辟了新天地。作品在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清新婉丽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苏轼婉约词的数量在其词的总数中占有绝对多的比例,这些词感情纯正深婉,格调健康高远,也是对传统婉约词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三是豪放风格。苏轼有意突破“诗庄词媚”的界限,以自由挥洒的文笔,定了大量风格豪放之作,开一代新词风。他以诗境诗语入词,形成了苏词“以诗为词”的特点,同时也改变了词完全从司于音乐的地位,使词向独立的抒情诗体方向发展。豪放是苏词的主体风格,而在豪放中时有旷达情怀的流露。苏轼第一个用词来抒发自己慷慨报国的爱国主义激情,如《江城子〃密州出猎》,这是苏轼词中第一首豪放风格显著的词,在这词中作者熔铸了磅礴的诗的意境和诗的气韵,令人耳目一新,心胸振奋,全词如下: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

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谴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作者在词的上阕写围猎场面,渲染出词人的外在“狂”态,特别是“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朗”。词人与孙权相比,同典自然。这里更含蓄地显现出他勇武胆壮和有所作为的品格,从而使


词充满了诗的豪情,诗的韵致。词的下阕则写作者内在“狂”态,结语表现作者要求保卫边疆,为国效命的决心可以看出是以辛弃疾为代表的南宋爱国词的滥觞。苏轼词的豪放,不仅仅表现在内容方面,还表现为议论纵横、笔力矫健的豪放风格。《水调歌头〃秋》一词。

苏轼注重以词陶冶情性,是其倡导词的诗化的一个重要内容。他把士大夫的情性志趣与市民喜好的通俗文艺形式结合到一起注入词中,改变了五代以来词的狭隘性,开拓了词的抒情功能,予词以诗的清高,提高了词的品位,也增强了词的生命力。

苏轼的词在词史上有着特殊的地位。他扩大词境,改变词风,开创了词作的新阶段,为词开拓了新的天地,开一代新词风,特别是他开创了豪放词有别于传统的婉约词而自成一家,使宋词展现出全新的面貌,而影响了以后许多词人的创作。他的词反映了北宋时期一个包罗万象、内涵丰富的文化现象。读他的词我们可以领略一个时代的风貌。所以,苏词堪称为我国文学史上的一块丰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7db920852ea551810a687c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