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2022-10-30 17:14: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寄扬州韩绰判官》,欢迎阅读!
扬州,判官,韩绰

高二语文自主学习材料十一 整理:徐志红

诗国余晖中的晚唐诗

寄扬州韩绰判官

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 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 玉人何处教吹箫。

译文

青山隐隐起伏,江流千里迢迢。 时今已过深秋,江南草木尚未凋谢。

扬州的二十四桥,在月色中显得格外的妖娆。

老朋友你在何处,教别人吹箫?

创作背景

唐文宗大和七年四月到九年初,杜牧曾在淮南节度使(使府在扬州)牛僧孺幕中作过推官和掌书记,和当时在幕任节度判官的韩绰相识。此诗是杜牧离开扬州以后,在江南怀念昔日同僚韩绰判官而作。具体写作时间约在大和九年秋或开成元年秋。杜牧在韩绰死后作过《哭韩绰》诗,可见他与韩绰有深厚的友谊。 文学赏析

扬州之盛,唐世艳称,历代诗人为它留下了多少脍炙人口的诗篇。这首诗风调悠扬,意境优美,千百年来为人们传诵不衰。韩绰不知何人,杜牧集中赠他的诗共有两首,另一首是《哭韩绰》,看来两人友情甚笃。

首句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这一对叠字,不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而且隐约暗示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那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欧阳修的《踏莎行》: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平芜尽处是青山,行人更在青山外正道出了杜牧这句诗的言外之意。此时虽然时令已过了深秋,江南的草木却还未凋落,风光依旧旖旎秀媚。正由于诗人不堪晚秋的萧条冷落,因而格外眷恋江南的青山绿水,越发怀念远在热闹繁花之乡的故人了。

江南佳景无数,诗人记忆中最美的印象则是在扬州月明桥上看神仙(张祜《纵游淮南》的景致。岂不闻天下三分明月夜,二分无赖是扬州(徐凝《忆扬州》),更何况当地名胜二十四桥上还有神仙般的美人可看呢?二十四桥,一说扬州城里原有二十四座桥,一说即吴家砖桥,因古时有二十四位美人吹箫于桥上而得名。玉人既可借以形容美丽洁白的女子,又可比喻风流俊美的才郎。从寄赠诗的作法及末句中的字看来,此处玉人当指韩绰。元稹《莺莺传》疑是玉人来句可证中晚唐有以玉人喻才子的用法。诗人本是问候友人近况,却故意用玩笑的口吻与韩绰调侃,问他当此秋尽之时,每夜在何处教妓女歌吹取乐。这样,不但韩绰风流倜傥的才貌依稀可见,两人亲昵深厚的友情得以重温,而且调笑之中还微微流露了诗人对自己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的感喟,从而使此诗平添了许多风韵。杜牧又长于将这类调笑寄寓在风调悠扬、清丽俊爽的画面之中,所以虽写艳情却并不流于轻薄。这首诗巧妙地把二十四美人吹箫于桥上的美丽传说与月明桥上看神仙的现实生活融合在一起,因而在客观上造成了玉人又是指歌妓舞女的恍惚印象,读之令人如见月光笼罩的二十四桥上,吹箫的美人披着银辉,宛若洁白光润的玉人,仿佛听到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回荡在青山绿水之间。这样优美的境界早已远远超出了与朋友调笑的本意,它所唤起的联想不是风流才子的放荡生活,而是对江南风光的无限向往:秋尽之后尚

1


高二语文自主学习材料十一 整理:徐志红

且如此美丽,当其春意方浓之时又将如何迷人?这种内蕴的情趣,微妙的思绪,可言不可言之间的寄托,可解不可解之会的指归(见叶燮《原诗》),正是这首诗成功的奥秘。 鉴赏练习

1.首句中的隐隐,迢迢,写景中蕴含无尽意趣,试简要分析.

2.后两句话展现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寄托了什么样的情感?



2


高二语文自主学习材料十一 整理:徐志红

答案

1.它从大处落墨,化出远景: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这一对叠字,但画出了山清水秀,绰约多姿的江南风貌,且隐含着诗人与友人之间山遥水长的空间距离,抑扬的声调中仿佛还荡漾着诗人思念江南的似水柔情.

2.展现了二十四桥拱月,玉人浴辉吹箫的明丽画面,是诗人臆想中秋后月夜的扬州,是诗人早年生活在扬州时景象的又一次再现,同时又寄托着对别后的扬州和友人的殷切思.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82eabaa69eae009591bec1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