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2023-01-25 21:24:2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欢迎阅读!
数学教学,启发,思维,初中,如何



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启发学生的思维

数学是研究现代科学的重要工具学科,而教学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数学教学是数学思维活动的教学,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体现出思维活动。教学中,我注重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启发学生的思维。



一、在教学过程中,引燃学生的思维火焰

在课堂活动中,学生是思维活动的主体,引发学生的思维是非常重要的,有提供良好的学习材料,才能引起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正确探索事物间的规律。



1.课堂中设计恰当的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问题是思维的出发点,有疑才有问,有问才会去研究,只有研究才能解决问题。在教学中要恰当设疑,制造出解决的思维气氛,通过语言直观地勾画出问题已有的表象或通过形象的语言对事物进行描绘,使学生容易形成对事物的想象,使思维得以顺利地进行。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时,我引入数学典故:古希腊数学家利用金字塔的阴影测金字塔的高,选择自己的影子和身长相等的时刻测量,从而测定金字塔高等于影子长度,同学们知道为什么吗?通过有趣的问题引起学生兴趣,同时引发了学生的思维。



2.恰当合理地利用实物、模型、教具等对发展学生的直觉思维很重要。通过观察分析,能直接接触问题的本质,作出判断,因此,恰当合理地利用实物、教具等,既可以使学生思维有路可寻,又可使思维得以顺利地向深层次发展。例如:在讲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时,拿两个(相似)三角形进行比较、观察,再把一个三角形搬移到另一个三角形中去,通过对教具的观察、分析,再进行证明,这样把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展示给学生,使学生形成了对问题的想象。



3.通过复习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提供思维素材。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对有关知识的巩固程度不够,常使思维受到阻碍,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是借助于已有的旧知识,而旧知识的思维形式的实质,就是使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知识内化成能力,因此,做好新旧知识的衔接、排除思维障碍是十分重要的。例如:在学习圆周角时,首先复习圆心角的定义,然后提出,当圆心角的顶点落到了圆上时,这时的角是什么角呢?由于先复习了旧知识,使学生能很顺利地展开思路,接受新知识。



二、创设思维情境,引起对知识的需要

教学中创设思维情境,其目的是要引起学生认识的需要,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从而促进学生积极思维。在课堂上要做到:



1.提出问题,耐心启发。教师充分地设计问题,设置障碍,设计疑问,提出问题后要耐心启发,不能代替学生思维,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反复思考,思维才能更加缜密,才能牢固地掌握知识。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陷入适当的困境,促使学生去认真思考,通过不断地追问、类比、联想,都可以创造出思维情境。



三、学生思维过程中,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迪

课堂中对问题进行适当的点拨和启迪,指出解决问题的关键,总结规律性的东西,尽量引导学生自己总结得出,其主要目的在于教会学生思维,引导学生去探索和寻求到达目的的方式和手段。教师在引出问题后要适时的点拨,激励学生研究,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



四、注意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

在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时,还应注意对学生发散性思维能力进行提高,使学生尽可能达到高一级的思维水平。因为发散性思维要求富于联想,思维宽阔,能够对问题进行引申和推导,从不同角度多方面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善于诱导,对课堂中出现的问题,要组织学生讨论,提出不同意见,使学生思维处于多方位、多角度。



发散思维在解题或证题中应用非常广泛,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培养,使得思维的创造性、深刻性及灵活性的提高,因此,我们在教学中要在这方面做认真地研究,使学生思维品质逐渐形成。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83c4a64c9aedd3383c4bb4cf7ec4afe04a1b19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