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课

2022-03-21 13:4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19课》,欢迎阅读!
上册,人教,单元,语文,年级



小学语文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电子备课

单位

单元 专题

世界遗产

课型 略读课文

任课

课时 1课时 从第 课时到第 课时 教师

课题 19、秦兵马俑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个生字8个,两条绿线中的7个字只识不写。认识1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

3、联系课文内容领会"兵马俑不仅规模宏大,而且类型众多,个性鲜明"在文中的作目标

用。 4凭借课文的语言材料,感受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民族文化和人民无穷无尽的智慧,激发民族自豪感。 课文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 感情朗读训练点 23自然段 读说结合训练点 课文最后一段 教学

重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

难点 抓住过渡句统领全文的结构和内容。 教学

准备 兵马俑的资料。 预习提纲



(见县下发预习提纲)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秦,指的是秦代;俑,指古代殉葬的偶像;秦兵马俑,是给秦始皇殉葬的军队官兵和战刀的偶像。 二、成果展示:

自读课文,初步感知读准字音,勾划新词,理解词意。 思考:秦兵马给你的印象是什么? 三、精讲点拨:

1、指名朗读生字、找出新词。

2、意思:享誉世界:在全世界取得(权利、声誉、威望等)。举世无双:全世界找不到第二个。形容极其稀有。 南征北战:形容转战南北,经历了许多战斗。

所向披靡:所向:指力所到达的地方;披靡:溃败。比喻力量所达到的地方,一切障碍全被扫除。

昂首挺胸:抬起头,挺起胸膛。形容斗志高,士气旺。 若有所思:若:好像。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惟妙惟肖:描写或模仿的非常逼真。

跃跃欲试:跃跃:急于要行动的样子;欲:要。形容急切地想试试。 久经沙场:形容参加过多次战斗。

绝无仅有:只有一个,再没有别的。形容非常少有。 身材魁梧:指人的身材长得高大、强壮。

二次备课

开始时可以复习导入。让学生说说思。然后让他们回想,说说课文主么?






3、朗读词语。

4、指名朗读课文,说每一自然段讲什么意思。 1)写秦兵马俑和它出土的地方。 2)写秦兵马俑规模宏大。

3)写秦兵马俑的类型众多,个性鲜明。 4)写将军姿态。 5)写武士姿态。 6)写骑兵俑姿态。 7)写车兵俑姿态。 8)写弓弩手姿态。 9)写马俑姿态。

10)写每一件兵马俑都是极为精美的艺术珍品。

11)写秦兵马俑形象地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在古今中外雕塑史上是绝无仅有的。

5、从过渡段入手给课文分段。(将310节归并在一起。引导学生用过渡段概括段意。)精读第二段 1指名朗读,课文从哪些方面来表现秦兵马俑的规模宏大?(三个俑坑的总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一号坑的长、宽、面积和兵马俑的数量。)

2、这一段在说明方法上有何特点?(列举了大量的数据,增强直面感受。) 四、拓展延伸:

人们看到如此规模宏大的秦兵马俑会有什么感受?(走进大厅,人们无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1)这是什么句?(双重否定句)

2)换一种说法。 (走进大厅,所有的人都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走进大厅,人们怎能不为兵马俑的恢弘气势和高超的制作工艺所折服?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段。 五、系统总结:

1、课文生动地描绘了秦兵马俑(规模宏大)、(类型众多)和(个性鲜明)的特点,反映了中华民族的聪明才智,表达了作者对光辉灿烂的中华民族艺术的热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有感情地朗读。 六、限时作业。 板书:

规模宏大

19 秦兵马俑 类型众多 举世无双 个性鲜明 效果

检测情况

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可真长,内容可真多,这是我对这篇课文的最初印象,事实证明,这的确是一篇比较棘手的课文,上下来的感觉不是很好,学生




学习气氛很是沉闷,他们居然对它不感兴趣!

第一课时,几乎把所有的时间放在了字词的教学上,全文生词、二

类词以及四字词组多达六十多个,整篇课文几乎由四字词组构成的。这么多的词语,显然是学习课文的最大障碍!好不容易学完了这些词语,发现学生还是不能够很好地读通课文内容,因此,对课文中一些难读的句子又进行了梳理,经过训练以后,基本上读通了课文。发现就要下课了,但学生对整篇课文的脉络层次还是不够清晰,整体感知还需要训练!这倒并不难,紧紧抓住课文第3节这一句过渡句,以前也曾经进行过关于过渡句的训练,因此很快的课文层次也就迎刃而解一清二楚了!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8cb1518de80d4d8d15a4fb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