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华应龙的随笔《有之以为利》有感

2022-12-26 10:32:19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读华应龙的随笔《有之以为利》有感》,欢迎阅读!
有感,随笔,以为,华应龙,利》

《我就是数学

——有之以为利

姜文亚

我们在教案检查中,往往会听到这样的声音:“教案作用不大,很少有人按教案教

学。”“我真正的教案写在课本上,建议以后只查教本。”“教案没有作用,有作用的写在书上,记在脑子里。”“大多数教案都是为应付上级检查写的,浪费老师精力和学校财力。”等等。。。。。。

教师上课前必须先写好教案,这是教学的常规要求,长期以来早已习以为常,无人质疑,那为什么我们会觉得写的教案没有用呢?在书中,作者为我们分析了三个原因:

第一个原因,写教案的出发点是为了应付检查。也就是写出的是“为他教案”,而不是“为我所用”的教案,这样的教案,往往压根就没在课上用。

第二个原因,写出的教案没有个性,没有结合学生和教师自己的实际。也就是说,抄写别人、不认真写教案或到网上下载应付了事。这样的“徒手教案”也导致了教案的无用。 第三个原因,课堂的生成性,知识的生长性,使得预设的教案用不上了。

我认为,前两个原因,之所以认为教案无用论,是因为在备课和教学中,没有认识到教案的重要性,没有充分利用教案来服务于教学,上好课的前提是充分的备课,认真备课的基础上写好每一个教案详案,教案的作用很大。其实我们身边也常常会遇到这样一些教师:不备课,拿着教本就去教室上课;也备课,把知识点写在教本上,记记知识点,在课堂上运用„„不一而足。其实,他们只是重视知识,缺忽略了教学过程,忽略了三维目标,忽略了教材、学生,更忽略了指导学生的学习,而这些才是教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对于第三个原因,使我首先想起自己的教学,我认为,其实大部分老师上课都并不是没有准备的课堂,因为我们的每一节课的教案都至少是提前两周的时间备出来的,比如我,一般备课的时候,都会去参考教参、教案、网上教案,当时我会产生一种想法,可是等到这节课上的时候,由于上一节课的情况或者本节课的突发事件,也或者我对于课本又有进一步的认识,我就会去改变另一种方案,比如情境导入的改变,讲授新课环节中的添加或删改,还有巩固练习的深浅程度,甚至有时候这一节课我只是用教案上的那么一点点。书中华老师也针对这个原因谈论了许多,他引用了老子的一句话“有之以为利,无之以为用”,他的意思是说:“有”给人便利,“无”发挥了它的作用。新课程背景下课堂教学的重要特征是在于教学过程的开放性,课堂教学虽然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过程,但它更是一个预设与生成的辨证统一过程。传统教学所追求的是课前预先设定的、固定不变的教学程式,课堂教学按部就班、以案定教、定学,而真实的课堂往往会出现预设之外的新情况、新问题,但并不是否意味着教师上课可以不写教案甚至不备课。这里强调的是备课不仅要备书、更要备人,更应该是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以学生的学为中心、以生成性为中心的开放式教学,也就是教案中的“有”会让我们更好地把握课的走向,而我们实际用的是教案字里行间的“无”。同时,也让我们反思一下,如果整个教案都是无用的,那我们是不是应当反思我们写的教案是不是出了问题呢?读完华老师的分析之后,不仅使我切实地感受到写教案的必要性,还使我深深觉得二次复备的重要性,更意识到写教案,是为了学生的成长,更是为了为了自己的发展!

总之,我们在倒洗澡水时,不要把婴儿也一起倒了出去。正如作者所说,我们写出的教案可能有些部分是“无用”,但“无用却是最大的用”。因此,教案还是要写的!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8e63be2bceb19e8b8f6ba9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