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

2022-05-07 13:1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阅读训练及答案参考译文》,欢迎阅读!
欧阳修,正公,碑铭,神道,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公讳仲淹,字希文。公生二岁而孤,母夫人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既长,知其家世,感泣去之南都。入学舍,扫一室,昼夜讲诵,其起居饮食,人所不堪,而公自刻益苦。祥符八年,举进士,礼部选第一,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始归迎其母以养。

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日:“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其事上遇人,一以自信,不择利害为趋舍。其所有为,必尽其力,:“为之自我者,当如是,其成与否,有不在我者,虽圣贤不能必,吾岂苟哉!

天圣中,晏丞相荐公文学以大理寺丞为秘阁校理。以言事忤章献太后旨,通判河中府。久之,上记其忠,召拜右司谏。当太后临朝听政时,以至日大会前殿,上将率百官为寿。有司已具,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及太后崩,言事者希旨,多求太后时事,欲深治之。公独以谓太后受托先帝,保估圣躬,始终十年,未见过失,宜掩其小故以全大德。

赵元吴反河西,乃以公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是时,新失大将,延州危。公请自守邮延扦贼,乃知延州。元昊遣人遣书以求和,公谓无事请和,难信,且书有僭号,不可以闻,乃自为书,告以递顺成败之说,甚辩。坐擅复书,夺一官,知耀州。既而四路置帅,以公为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于延州筑青涧城,垦营田,复承平、永平废寨,熟羌归业者数万户。自边制久隳,至兵与将常不相识。公始分延州兵为六将,训练齐整,诸路皆用以为法。公之所在,贼不敢犯。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赉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蔷首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诸蕃质子,纵其出入,无一人逃者。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洽,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公园以疾请邓州,守邓三岁,公益病,又求知颍州。肩舁至徐,遂不起,享年六十有四。

(选自欧阳修《范文正公神道碑铭》有删改)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 )

A.公待将吏/必使畏法而爱己/所得赐责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

B.公待将吏/必使提法/而爱已所得赐赉/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蕃酋来见/召之卧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

C.公待将吏/必使提法而爱己/所得赐赉/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蕃酋来见/召之卧/屏人彻卫/与语不疑

D.公待将吏/必使提法而爱已/所得赐赉以上/意分赐诸将使/自为谢/蕃酋来见召之/内屏人彻卫/与语不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讳,旧时为表尊敬,不直呼其名。“讳仲淹”,即“仲淹”二字应避去。 B.通判,两宋时知州的副官,辅佐知州一起治理政务,对知州也有监察责任。 C.赵元昊,祖上本姓拓跋,宋朝赐姓赵,女真族,西夏王朝的开国皇帝。

D.质子,指旧时派往敌方或他国去的人质。一般由王 子或世子充当,故称质子。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

A.范仲淹出身贫苦,自强不息。他幼年丧父,母亲改嫁,长大后,独自外出求学,承受别人无法承受的痛苦,终于金榜题名,出仕做官,得以孝养母亲。

B.范仲淹胸怀大志,自信敢为。他始终以天下人为念,应该做的事就尽力去做,从不考虑个人的利益得失,像圣贤一样,做不成绝不罢休。

C.范仲淹做事坚持原则,不肯趋炎附势。章献太后当权时,他敢于直言进谏,忤逆太后旨意:当太后去世后,面对大臣的重翻旧账,他又极力维护太后的声誉。


D.范仲淹戍边目光长远,不急功近利。他在延州不急于打仗,而是筑城垦田,让边境百姓安居乐业,调整军制,训练士兵,让敌人不敢侵犯。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 )

(1)公上疏言天子无北面,且开后世弱人主以强母后之渐,其事遂已。(4)

(2)公居三岁,士勇边实,恩信大治,而元昊数遣使称臣请和,上亦召公归矣。(4) 14.范仲淹“知耀州”的原因是什么?(3) 参考答案: 10. C

11. C(西夏是党项族,女真族建立金国) 12. B("做不成绝不罢休”与原文不符合)

13.(1)范仲淹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称臣的道理,何况这样做还要形成后世看弱皇上而仰重太后的风气,这事情才止息没有进行下去。

(2)范公在延州三年,将士勇敢,边防充实,朝廷的恩德信义十分浸润(深人)人心,这时元昊也多次派遣使者称臣求和,皇上也在此时召范公回到朝廷。

14.范仲淹因赵元昊的书信不真诚,且有僭越意图,所以未报经朝廷,私自回信,被贬为耀州知州。

参考译文:

范公名仲淹,字希文。仲淹两岁时成了孤儿(古代丧父曰孤),他的母亲贫困没有依靠,就又嫁到长山(地名)的朱家。仲淹长大后,知道了自己的身世,哭着离开长山到了南都。来到学堂,打扫了一间房子,日夜读书,他的起居饮食别人都受不了,但是他自己更加刻苦。祥符八年,考中进士,被礼部选拔为第一,担任广德军司理参军,才回到长山接来并奉养老母亲。

范仲淹年轻的时候就有高尚的节操,在富贵贫贱毁誉欢成方面没有哪一项会让他动心的,却慷慨激昂有为天下百姓谋福利的志向,经常诵着这样的警句来勉励自己:“读书人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侍奉皇上和对待他人,完全按照自己的原则,不因对自己有利或有害而决定取舍。他做事情,一定会竭尽全力,并且说:“自我努力,就应该这样,那事情成功与否,有时决定权并不在我这,即使是古代圣贤也不能说必定成功,我哪里敢苛求啊!

宋仁宗天圣年间,丞相晏殊以其精通文献典籍举荐他,皇帝就让他以大理寺丞的身份担任秘阁校理的职务。因为上书言事违背章献太后意旨,被贬为河中府通判。过了很久,皇帝想起他的忠诚,就征召他,授予他右同谏一职。当时章献太后临朝听政,冬至这天在前殿大会众臣。皇帝将要率领百官为太后祝寿祈福。有关官员已经做好了准备,仲淹呈上奏章,称天子没有面向北方的道理,何况这样做还要形成后世看弱皇上而仰重太后的风气,这事情才止息没有进行下去。后来等到太后去世,奏事的人迎合皇上的心意,想把太后当朝时的很多政事都拿来追究,想要深责处罚她,唯独仲淹认为太后受先皇的委托,保护帮助天子,没有发现什么过失,应该忽略她为政的小过失,来保全她的大德。

赵元昊在黄河以西造反,于是朝廷任命仲淹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这时,朝廷刚刚失去大将,延州情况危急。范公请求亲自守卫邮延抵挡反贼,于是就担任延州知州。元昊派人送信来求和,范公认为他没有什么原因而求和,很难让人相信,并且书信里有超越本分的封号,不能上报朝廷,于是私自写信给元昊,把叛逆与归顺朝廷将会有的利害得失的道理告诉他,内容非常有说服力。仲淹因为擅自给叛军回信而获罪,被剥夺官职,改任耀州知州。不久朝廷在四路分置统帅,让仲淹担任环庆路经略安抚、招讨使。范公在延州筑起青涧城,开垦营田,恢复承平、永平废弃的军寨,归来从事农业的熟羌有几万户。自从边防制度长久毁坏,到了士兵和将领时常不熟识的地步。范公开始将延州军队划分给六位将军,训练齐整,宋朝


其他各路都把这作为样板。范公所在地方,敌人不敢进犯。范公对待将士吏卒,一定让(他们)畏惧军法,爱惜自己。所得的赏赐,都按照皇帝的意思分别赏赐给各位将士,让他们自已感谢皇上。诸藩首领来面见,仲淹都把他们召至内室,撤去守卫,和他们交谈坦诚相待毫不疑心。对诸藩王派来做人质的王子,任凭他们随意出入,竟没有一个人逃跑。范公在延州三年,将士勇敢,边防充实,朝廷的恩德信义十分浸润(深入)人心,这时元昊也多次派遣使者称臣求和,皇上也在此时召范公回到朝廷。范公于是因生病请求前往邓州任职。驻守邓州三年,范公的病更重了,又请求担任颍州知州。乘轿刚到徐州,便一病不起,享年六十四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9528705a78da0116c175f0e7cd184254a351b0d.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