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语文,我这样看

2022-03-06 00:58:3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现在的语文,我这样看》,欢迎阅读!
语文,现在,这样

现在的语文,我这样看

有人认为现代语文,中小学生不学自会,我以为这是非常片面的判断。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经过近百年的发展,现代语文已经成为一种成熟、精致的语言,它的词汇比文言更丰富,语法更严密,表达也更精确,需要中小学生认真去学。许多优秀的现代语文作品富有很高的审美价值或学术价值,在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地位,也值得中小学生认真去学。即使仅仅为了达到语文表达文从字顺、清楚明白的起码水准,中小学生也非得下大力气、下苦功夫不可。可现实的情况是,很多公开发表的文字离这样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而据我观察,出版物上反映出来的国民整体语文水平在下降,并且有越来越严重的趋势。

我们日常的读写听说,关系虽然没有那么重大,但也马虎不得。作为一个现代人,现代语文非过关不可。与此同时,中小学生也需要学习一部分优秀的古代诗文。作为一个现代中国人,如果对我们的古代优秀文化一无所知,也是我们教育的一个难以饶恕的失误,只是不能把继承发扬我们传统文化的担子全都压到中小学生的肩上。要承担起继承发扬传统文化的任务必先学通文言,这是一个不可或缺的前提。吕叔湘先生早在1962年就曾指出:在充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上,学习文言,达到能读一般文言的程度,我估计至少得五六百课时,差不多要占去高中阶段全部语文课的学习时间,课外作业时间还不算。

而现在高中语文课程的全部教学时间还不到五百个课时。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课时安排中,要让多数学生同时学通、学好现代语文和文言文,我以为几乎没有可能。我总觉得我们对中小学生学习文言文的要求太高了,对大学中文系学生的要求则太低了,而大学中文系学生于继承发扬古代文化传统应当说比中小学生有大得多的责任。最近,有几个硕士研究生和老师讨论文言文教学问题,老师随口问到“‘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中的黄昏一词是指什么时间?回答说是傍晚时分。老师又问:据此说来,夕阳不是在黄昏中吗?为什么又说是黄昏呢?他们面面相觑,瞠目不知所对。老师于是翻出《淮南子·天文训》:日落虞渊是为黄昏。他们才若有所悟。老师又问:“‘虞渊是什么意思?居然没有一个答得出来。当问他们在大学本科时《诗经》读了几篇,山东、河南来的说学了三四篇,一位从江西来的说老师只教了一篇《关雎》,浙江的略多一点,但也不到十篇。

夏承焘老师曾说:不懂平仄,中文系的毕业证书是不能发给你们的。其实,我们绝大部分同学毕业时都还没达到夏先生的这一最低要求,不过毕业证书却都发到手了。周汝昌先生说:旧时学童,除了读书作文之外,最要紧的一门必修课对对子,他们要念会了天对地,雨对风,大野对长空这样的无数种优美悦耳的对子歌。从这里,你可以体会,我们的语文天生的就是那么安排好了的对联,不但词义为对,音调也为对——平仄是要严格对仗的:是平声,恰为仄;是仄声,恰为平……依此类推。你看这是不是一种奇迹? 我常想,不管是谁,当他读宋贤张耒的词,读到芳草有情,夕阳无语;雁横南浦,人倚西;或是读唐贤王勃的序,读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时,如果他不能领略、欣赏这种极高度的文学对仗之美,那他必定是在智力和精神文化水平上的某方面存在着巨大的缺陷,而那实在是至堪叹惋的事情。周先生说不管是谁,所指的面似乎过宽,我以为当今中小学生可以不理会平仄,但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却是必须能够领略、欣赏平仄的声韵之美的。有一位研究生说:可能教我们古典文学的老师自己也未必懂。但愿这不是真的。我深感困惑的是,为什么一些大学中文系的古代文学教学要求如此之低,大家见怪不怪、习以为常、不置一词,而对中小学生应以学习现代语文为主,文言可以少学几篇的主张却要大加挞伐?

最近,我看了不少有关文言文教学的讨论文章,发觉有些论断让人如坠五里雾中, 如,文言与白话是母子关系;全民使用白话自五四诞生至今不过百年是文言教育造就了白话大师;不应当“‘通过白话来学习运用白话’”,而要“‘通过文言来学习运用白话’”等等,说得不客气点,这些论断缺乏起码的常识。考察那些主张中小学生多读文言文的朋友的主张,我发现一些人对文言抱着很多不切实际的幻想,似乎它不仅可以遏止当前文风和学风的颓势,


而且还有挽救世道人心的功效。其实稍一回顾历史,这样的论调不攻自破。中国社会在晚清一步步败坏下去的时候,文言的地位不还是稳如磐石吗?

现在不少中学生厌学、怕学文言文,这是不得不承认的事实。中学里有的篇目确实太难了。如《季氏将伐颛臾》,为什么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盟主就不该讨伐,这牵涉到大量的背景知识。无乃尔是过与?中的该怎么理解,也是一个解决起来吃力而不讨好的难题。不少古诗文作品本身只是露出水面的冰山一角,底部大得很、深得很,花了许多时间、费了许多心血,勉强弄懂了,也是得不偿失。删去像《季氏将伐颛臾》这样的篇目,以减轻他们的负担,有什么不好?谈到文言篇目,我又想起了高中课本上有一篇黄宗羲的《原君》,见解独到,论述精辟,且语言流畅,文字浅近,适合中学生阅读,不知什么缘故后来倒被删除了。 在充分掌握了现代汉语的基础上,我主张学一点古代诗文,这一点必须好中取好,这个,不仅文章本身是好中之好,还要看是否易于中学生接受。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962c14acd84b9d528ea81c758f5f61fb736282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