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023-05-08 23:27: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欢迎阅读!
舆情,现状,趋势,研究,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网络舆情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作者:张晓光

来源:《活力》2013年第11

[关键词]网络舆情;现状;趋势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媒体已不再局限于传统意义上的报纸、广播、电视了,网络媒体已成为新兴的第四媒体。以网络为代表新媒体下一步将走向何方、最终的发展形态是什么样、新媒体的迅猛发展将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冲击、对传统媒体和普通受众意味着什么等都是值得我们不断思考的问题。从国家层面来看,网络舆情对社会影响越来越大,紧密关注网络舆情动向、不断加强网络舆情应对能力、切实保障网络舆情安全,进而影响整个社会的舆论或行为是政府和新闻媒体必须重视和认真对待的重大课题。相应的,不断关注网络舆情走向就是新闻工作者在还原事件,客观报道事件并最终深化新闻的重要环节。 一、网络舆情的概念和研究现状 (一)网络舆情的学科属性

网络舆情的研究是社会科学的研究,是一门包含政治学、社会学、传播学和信息学的边缘学科。在网络舆情的研究中,政治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与民主的发展以及与公共政策的联系,还有网络民意与选举的关系和直接民主的可行性;社会学主要研究网络舆情形成的社会背景、社会分层、过程、变迁、趋势和原因,网络舆情对人格的影响,公共情绪的控制,网络舆情与公共政策、法律制定和法院裁决的关系,以及通过网络舆情预测社会运动等;传播学主要研究网络舆论导向的策略和传播途径。由于网上的信息量十分巨大,仅依靠人工的方法难以应对网上海量信息的收集和处理,需要现代信息技术加强相关信息技术的研究,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形成一套自动化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及时应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 (二)网络舆情的概念

目前针对网络舆情的概念主要有两种说法:

第一种说法,网络舆情是由于各种事件的刺激而产生的通过互联网传播的人们对于该事件的所有认知、态度、情感和行为倾向的集合。

第二种说法,网络舆情是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综合上述两个定义我们可以看到,无论如何定义,网络舆情总是离不开网络、事件、网民、情感、传播互动、影响力等关键词,且贯穿于整个研究活动的始终;而网络舆情是可测可控的,其四大可测要素包括认知、态度、情感、行为倾向等。 (三)我国网络舆情的研究现状

国内从事公开网络舆情研究和监测的各类机构很多,已初步实现各领域覆盖。比较有代表性的是:

1.人民日报社网络中心舆情监测室。国内最早从事互联网舆情监测、研究的专业机构之一。

2.新华网的舆情在线。新华网是国内最早从事网络舆情监测分析服务的机构之一,其主要职能是为中央相关部门专供舆情报告。

3.天涯舆情。天涯社区舆情频道是国内舆情监测行业的重要新兴力量。

4.各类依托高校和科研机构的网络舆情研究机构。这类科研机构主要包括暨南红麦舆情研究实验室、天津市社科院舆情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舆情信息研究中心等。

5.服务机构。多为商业技术服务公司,包括北京拓尔思(TRS)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北大方正智思软件、广州市邦富软件有限公司等。 6.个别学者。

二、科技与网络舆情分析

对于各种网络舆论,政府和新闻媒体应能做出及时反馈,防微杜渐,甚至防患于未然。其前提是必须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网络舆情予以分析,从而进行控制和引导。但互联网信息量大,无法依靠人工的方法对网上海量信息进行收集和处理的特性决定,必须要建立一种以对网络舆情,由被动防堵,化为主动梳理、引导为目的的网络舆情分析系统。此类系统的技术核心主要是:

1.舆情分析引擎。这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功能,主要包含倾向性分析、热点话题(敏感话题)识别、统计报告、趋势分析、报警系统、突发事件分析等内容。

2.数据清洗功能。对收集到的信息进行预处理,如格式转换、数据清洗、数据统计。 3.自动信息采集功能。现有的信息采集技术主要是通过网络页面之间的链接关系,从网上自动获取页面信息,并且随着链接不断向整个网络扩展。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需要指出的是:舆情分析系统的核心技术在于舆情分析引擎,涉及的最主要的技术包括文本分类、聚类、观点倾向性识别、主题检测与跟踪、自动摘要等计算机文本信息内容识别技术。

三、网络舆情发展趋势

互联网日益成为热点事件曝光的主要平台和社会舆论的主要源头,网民在突发事件中的反应速度明显提速。舆情表达载体多样化,网络与手机结合日益明显,微博成为最具杀伤力媒介。与过去BBS、博客占据中国网络舆论主阵地不同,微博和微信在2010 年以来的活跃度已经超越了传统的网络舆论载体,成为热点事件曝光和发酵的新宠。与西方微博多谈论网友日常起居不同,中国微博强烈关注时事。网友通过跟从链接而成的微博群落,相当于一个小型的时政新闻平台和论坛。由普通网民临时客串的公民报道者,可在微博上对突发事件进行现场直播

趋势一,微博对于社会救助、弱势群体维权等领域具有特殊的意义。有网友总结道,如果一则信息在微博上被跟从者过万的知名博友转帖,则有可能在10 分钟之内形成全国性的舆论热点,其信息传播的速度和广度上都是史无前例的。

趋势二,观点意识分歧加大,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中的两个舆论场尖锐对峙。以互动为特色的网络社区,属于网民自主发声、信息反向传播的Web2.0 形态。Web2.0 Web1.0 之间经常形成一种隔阂和反差。在Web2.0 意见平台上,网民议政心直口快,地方政府的管理措施经常被质疑和否定。

趋势三,网民的组织化程度提高,深度追究真相的欲望增强,网络舆论与现实空间不断融合,舆论越来越强地作用于现实。随着网络的发达,相当多的网民已经不再是孤立的个体,他们在网上结成各种虚拟的社群,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因为背后巨大利益的唆使,网络炒作、网络营销和网络公关也蔚然成风。

趋势四,新意见阶层公民报道者在社会舆情中的地位迅猛崛起,意见领袖作用更加突出。新意见阶层公民报道者的核心就是意见领袖。网络意见领袖由最初的隐姓埋,到现在越来越多地站到前台,愿意公布自己的姓名,愿意加V(实名认证),愿意让社会公众认识自己,直接与有关领导和部门交流与对话,成为该利益群体的代言人,呈现显性的趋势。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97b050be43a580216fc700abb68a98271feaca0.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