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读书随笔《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2022-04-24 04:36: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教师读书随笔《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欢迎阅读!
陶行知,名篇,读后感,教育,随笔

老师读书随笔《陶行知教育名篇》读后感 陶行

教育名篇读后感



北大校长陶行知老先生让中国教育事业向前迈了一大步,是我们学习的楷模。他坚持从中国国情出发,办中国人民所需要的教育。这本《陶行知教育名篇》聚集了陶行知先生平生教教学研究与理论的精华,文章深化浅出、通俗易懂,从“教学合一”、“学生自治”、“平民教育”、“学校观”、“创造的儿童教育”、“民主教育”等各个方面集中表达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及“知行合一”的独特教育思想,经过八十多年的考验,不仅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对今天的中教育改革具有很强的借鉴价值和指导意义。通过阅读《陶行教育名篇》,让我感受到了自己的教育教学理论是那么的贫泛,感受到自己需要不断的学习和积累。下面我对读书的几点体会如下:“生活教育”是陶行知老先生给我的最大的启发陶行知的生活教育论,让我感受到了在教育教学中让学生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例如有一那么漫画这么形容的。一幅图:学校开学了,学生带着长方形,正方形,六边形等等各种形状的脑袋进入学校。另一幅图:他们毕业后,一个个带着圆形的脑袋从学校走出来。这个漫画形象的表现了传统教育把学

1 3


生当作被动承受知识的容器,老师以传受知识为已任,学生以承受知识,应付考试为追求的目的。生活教育他那么教人做人,他要教人生活。安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他第一就注重安康,他反对杀人的各种考试。这是我们如今所追求的教育,新课标中重要的一点是让学生活起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让他们自主。他倡导“动手理论,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现代学习方式,这对于学生的全面开展的多么的重要。现代的教育必须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的上获得和蔼开展。“教学”即教生学,所谓“学生”意要于学会生存。因此,归根结底教育的最终目的就在于“学生学会如何生存”。至于如何教才是最有成效的捷径,这就涉及到方法论的问题了。“教得法子必须根据学得法子”,学生怎样学就怎样教。这里所指的实际出发,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学生的知识程度和承受程度;

二是指合适学生学习的教学方法。由于学生各人的文化程度、道德修养、天赋才能和各年龄段的心理程度各不一样,老师必须实行不同的教学方法。补偏救弊。长善救失,这是素质教育的的根本要求。陶行知指出:“怎样学就怎样教,学得多也就教得快。学得少就教得少,学得快就教得快,学得慢就教得慢。”由此得知,陶行知把教和学的关系翻过来,不是传统的老师怎样教学生就怎样学,而是学生的学决定老师的教;教

2 3


学内容的选择安排一定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承受才能来确定;教学过程不取决于老师的主观意图和外界加的压力,而应该取决于学生的快慢程度。同时,他还特别重视兴趣在学习过程中的重要作用,认为这是进步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当今教学理论的研究成果说明,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肯定学生的主体作用,要根据学生得可承受程度和最近开展区来促进知识的积累和才能的开展,不可操之过急,拔苗助长。同时,现代教育理论还注重非智力因素如性格、意志、兴趣等对学习的影响。综上所述,因材施教是教学的根本方法之一,深化研究陶行知的这一思想,有利于真正施行素质教育,开展学生的个性。总之,陶行知的生活教育思想是丰富多彩的,同时我们老师所学习所要作的也是丰富多彩的。我作为一个老师,更要向陶行知学习,向前辈们学习,多积累知识,多和孩子们相处,和他们做好朋友,而不再只是他们的老师。我相信经过我们的努力,祖国的明天会更美妙!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98714e874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e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