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

2022-04-22 21:24:1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社会问题的分析方法》,欢迎阅读!
社会问题,方法,分析

社会问题原因的分析方法

就社会问题而言,我们通常会从其产生的原因、解决方案和价值(或危害性)几个方面进行讨论。价值和危害性是要谈的,但谈论的最终目的是明确问题产生的原因,并由此设置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案。解决方案是针对原因而来的,有什么样的原因就会有相应的解决方案这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对症下药。在讨论社会问题的时候,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发生的原因,这样才能行之有效地解决问题。

1.主体分析法

社会问题中通常会有各种主体参与其中,共同推动事件的发展。主体因其构成状况、量大小、组织结构不同而千差万别,也正因为如此各个主体才能通过自身的特点推动事件朝着不同的方向前进,最后在综合作用力的影响下,呈现出事件的现实状况。按照主体的层级从小到大排列为:

A级:个人(家庭)

B级:阶层(集团)——在分析历史问题时,经常使用 C级:阶级、政党、政府 D级:民族、国家 E级:国际组织

在使用主体分析法的具体思路: 第一, 要先找出参与事件的各级主体

第二, 分析各级主体在该事件中的利益得失和影响。

第三, 依据不同的主体状况对事件的整体状况进行原因分析,进而制定解决措施。 一个社会问题往往不只涉及到一个主体,如果只抓住一个主体进行分析的话,那肯定是不能做出全面考量的,所以,对这些问题在分析过程中,应该从不同的主体的角度来进行原因分析。

2.利益分析法

利益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最主要的方法论之一。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即社会人,以及由此组织起来的集团)对利益,尤其是物质利益的追求,是一切社会矛盾运动和发展的根源。社会是由一个个独立的体组成的,作为社会人,以及由个体社会人组织而成的大大小小的社会集团,在社会生活过程中形成了各种各样的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在我们社会利益需求的指导下,建立起的社会利益链条。“人”的社会需求引发“人”的追求欲望,不断变化的欲望引发“人”的追求动机,并由此产生追逐利益的行为。一旦既定利益得以实现,又会产生新的欲望,新的欲望带动出现新的动机和行为。如此循环往复,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


作为社会问题分析方法的利益分析法,首先要考察的是利益需求,而利益需求的主题却是“人”,因此采用利益分析法进行社会问题分析时,同样要以主体分析法为前提条件,而且利益行为的最终结果也要归于利益主体。只有找到利益主体,才能明确各方的利益需求,从而找到满足不同主体的合理利益需求的途径,最终解决社会矛盾。

使用利益分析法的具体思路包括三项: 第一,确定利益的主体及其性质。

第二,分清利益主题所追求的利益层次和地位,明确主体需求和动机。 第三,针对主体行为采取对应措施解决问题、化解矛盾。 3.供需分析法

马克思供需平衡理论是针对社会经济运行过程而言的,即社会生产或社会经济发展过程归结为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基本环节。其中生产即供给、消费即需求、流通与分配则是连接供给与需求的中介。供给与需求之间必须保持适度的均衡发展关系,平衡比例关系,或协调发展的关系,整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才能保持正常健康状态,整个社会经济才能保持持续增长和发展。供需分析法就是对不平衡的供需状况做出分析和解释,明确供需差异,使供需矛盾尽量走向缓和。但是,供需矛盾不会根本消除,它是引导市场运作的关键所在,它伴随着商品交易的开始而开始,也随着交易的结束而结束。但是在社会问题领域中,供需矛盾必须得到最大程度上的缓和,否则将会扩大社会矛盾,进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因此,在社会问题的解决过程中,供需分析法更有着独到的使用价值。

使用供需分析法的前提是分清楚参与经济活动的交互双方,以及二者的沟通方式,其本质依然是通过主体分析法明确供需双方,再对二者的经济交流加以联系,最终形成对供需活动的全面掌控。供需分析法适用于绝大多数的社会问题,特别是民生问题,如就业问题、上学问题、养老问题、医疗服务、住房等等多种社会问题。

使用供需分析法的具体思路包括三项:

第一, 明确供需环节中,处于不同地位的主体及其性质; 第二, 明确主体间的矛盾关系;

第三, 通过有效措施解决供需二元矛盾,达到供需关系适度平衡和协调。 4.内外因分析法

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的内部矛盾(即内因)是事物自身运动的源泉和动力,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外部矛盾(即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第二位的原因。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在事物的发展中,内因与外因同时存在,缺一不可。事物的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

用于社会问题领域分析的话,内外因是最为常见的一种分析方法。而究其本质而言,


前提依据依旧是主体分析方法,只是这里的主体分为截然对立的两个方面,即主体本身,就是内因的来源,和主体之外的外因,也就是除内外之外的其他原因。内外因分析方法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按照归因理论,应重视积极归因的发掘,并据此制定相应的解决对策。也就是将一个问题发生的原因,归结为内部的,不稳定的,可以控制的原因时,以便于今后的改进。

以上四种原因分析法是社会问题原因分析的主要方法,对于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缓解都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希望各位读者在分析社会问题时,要在正确把握原因的前提下,对症下药地进行解决。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505eeb856a561252d36f7f.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