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运动的得与失

2022-03-29 13:50:37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古文运动的得与失》,欢迎阅读!
古文,运动

学科论文:古文运动对中国文学发展的影响

政史学院历史学系四班 110710109 武思云

摘要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继承了先秦及汉朝散文质朴自

由、不受格式拘束的特点,虽然另一方面受到思想上的束缚,但正是它使中国散文发展走向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关键词:古文运动 里程碑 散文 顶峰

唐宋古文运动是指唐代中叶及北宋时期以提倡古文、反对骈文为特点的文体改革运动。因同时涉及文学的思想内容,所以兼有思想运动和社会运动的性质。 “古文”这一概念由韩愈最先提出。 他把六朝以来讲求声律及辞藻、 排偶的骈文视为俗下文字,认为自己的散文继承了、两汉文章的传统,所以称“古文”韩愈提倡古文,目的在于恢复古代的儒学道统,将改革文风与复兴儒学变为相辅相成的运动。在提倡古文时,进一步强调要以文明道。除唐代的韩愈、 柳宗元外,宋代的欧阳修、王安石、曾巩、苏洵、苏轼、苏辙等人也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一.唐朝古文运动

唐宋时期的古文运动,是提倡古文、反对骈文的一次文风、文体、文学言的革新运动。其内容主要是复兴儒学,其形式就是反对骈文,提倡古文。 所谓“古文”,是对骈文而言的,先秦和汉朝的散文,特点是质朴自由,以散行单句为主,不受格式拘束,有利于反映现实生活、表达思想。所谓“骈文”是指六朝以来讲究排偶、辞藻、音律、典故的文体。自南北朝以来,文坛上盛行骈文,是始于汉朝,盛行于南北朝的文体。骈文中虽有优秀作品,但大量的是形式僵化、内容空虚的文章。流于对偶、声律、典故、词藻等形式,华而不实,不适于用。骈文作为一种文体,成了文学发展的障碍。西魏苏绰曾仿《尚书》《大诰》,提倡商朝、周朝古文以改革文体,未有成效。隋文帝时下诏禁止“文表华艳”,李谔上书请革文华,都没有扭转颓风。唐朝初期文坛,骈文仍占主要地位。唐太宗为文也尚浮华。史学家刘知几曾在《史通》中提出“言必近真”“不尚雕彩”的主张;王勃提议改革文弊,但他们自己的作品,仍用骈体;陈子昂也揭橥复古的旗帜。唐玄宗天宝年间至中唐前期,萧颖士、李华、元结、独孤及、梁肃、柳冕,先后提出宗经明道的主张,并用散体作文,成为古文运动的先驱。 韩愈等人举起“复古”的旗帜,提倡学古文,习古道,以此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和儒家思想。这主张得到了柳宗元等人的大力支持和社会上的广泛反应,渐形成了群众性的斗争浪潮,压倒了骈文,形成一次影响深远的“运动”。这一运动有其发展过程。在骈文盛行时,已有人提出改革的要求,初唐陈子昂曾主张“复古”,是文体革新的先驱者。其后,萧颖士、李华等继起,提出取法三代两汉的主张,为韩柳古文运动做了思想准备。中唐时期虽经安史之乱,唐朝国力衷


弱,但贞元以后,社会暂时安定,经济有所发展,出现了“中兴”的希望。这样韩愈等人倡导古文运动的时机也就成熟了。他们提出“载道”“明道”的口号,这是古文运动的基本理论。他们重视作家的品德修养,重视写真情实感,强调要有“务去陈言”①和“词必己出”②的独创精神。他们一方面亲自实践,一方面又培养了许多青年作家,使古文运动的声势日渐壮大。 晚唐时期,古文运动趋于衰落,出现了讲究雕章琢句的不良文风。北宋时期,以欧阳修为代表的一些文人,极力推崇韩、柳,又掀起一次新的古文运动。一面反对晚唐以来的不良文风;一面提倡继承韩愈的道统和文统,强调文道统一,先于文的观点,写了大量平易自然、有血有肉的散文,共同扫清了绮靡晦涩的文风,使散文走上了平易畅达、反映现实生活的道路。人们把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共称为“唐宋八大家”,把唐代和宋代的两次古文运动称之为“唐宋古文运动”

韩愈和柳宗元是唐代古文运动的代表,也是“唐宋八大家”中的仅有的两个唐朝人。他们倡导古文是为了推行古道,为了复兴儒学。韩愈说,“学古道而欲兼通其辞;通其辞者,本志乎古道者也”③。所以,他们的古文理论都把明道放在首位,不过韩特别强调儒家的仁义和道统,柳则主张“以辅时及物为道”④。此外,两家的古文理论体系还包括:1.主张“养气”,即提高作者的道德修养,强调“根之茂者其实遂,膏之沃者其光晔,仁义之人,其言蔼如也”⑤,作者的道德修养决定文章的表现形式,所以“气盛则言之短长与声之高下者皆宜”⑥。2关于学习标准,主张“非三代两汉之书不敢观”,不仅重视经史,也重视屈原、司马相如、扬雄等人的艺术成就,吸取他们的精英,丰富自己的写作⑦。3自创新意新词,不避“怪怪奇奇”⑧,反对模仿因袭,要求“惟陈言之务去”⑨,认为“唯古于词必己出,降而不能乃剽贼”⑩。所以对古圣贤人的著作,要“师其意,不师其辞”4在重视艺术形式的同时,特别反对有文采而内容荒谬的作品,在柳宗元《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中认为“是犹用文锦覆陷□也。不明而出之,则颠者众矣”5要求写作必须有认真的态度,不敢出以轻心、怠心、昏气、矜气。6反对盲目地厚古非今,柳宗元在《与杨京兆凭书》中认为“古人亦人耳,夫何远哉”。对“荣古虐今者,比肩叠迹”的状况表示愤慨,指出当代好作家不,“若皆为之不已,则文章之大盛,古未有也”。显而易见,韩、柳所倡导的古文运动,在文学上是利用复古的旗帜从事文学革新,推动文学前进。

韩、柳提倡古文,在当时是经过一番斗争的。韩愈曾在《与冯宿论文书》说:“仆为文久,每自测意中以为好,则人必以为恶矣。小称意,人亦小怪之;大称意,则人必大怪之也。”然而,面对时人的非难和嘲笑,韩愈毫不动摇。他“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不断壮大了古文运动的队伍。韩愈的学生有李翱、皇甫湜、李汉等人,他们又转相传授,推动了古文运动的开展。韩、柳诸人注意汲取口语中的新鲜词汇,提炼为一种接近口语的新的书面语言,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扩大了书面语言的表达功能,开创了中国文学史上新的散文传统。末皮日休、陆龟蒙、罗隐等人写的一些讽刺现实的小品文,也都用古文体,可说是承袭了古文运动的余风。

二宋朝古文运动

中唐后,由于缺少力能扛鼎的大家,古文运动自晚唐至宋,逐渐衰微,骈体文又死灰复燃。唯美主义、形式主义的骈文又成为文坛主流。于是又开始了古文和骈文的新一轮的斗争。到宋代中叶,由于欧阳修的创导,又掀起了一场波澜壮


阔的诗文革新运动。欧阳修主张“文以明道”,从理论和创作两方面为诗文革新奠定了基础,确立了方向。他还注意培养选拔古文高手。曾巩、王安石、苏轼兄弟都是他的门生。他们的散文创作,继承和发扬了韩柳的传统,又别开生面,异彩纷呈。

古文运动在中国文学的散文创作上的贡献有许多:在文章的内容与形式的关系上,强调“文以明道”“文以载道”,反对“为文”而作; 创造了一种“词必己出”文能达意、既可以明道,又富有文学形象的散文语言;在表现手法上,八大家常把叙事议论、描写抒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

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唐代古文运动之后,又一次把古代文学、特别是散文以及文论的发展推进了一大步。此后,以“唐宋八大家”为代表的古文传统,一直为元明清散文家奉为正宗,而明清散文更多取法于欧阳修、曾巩、苏轼等。诗歌方面,欧阳修、王安石、苏轼也给予南宋金元诗以及明代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清代宋诗派以深刻的影响。宋代散文与唐代散文一脉相承,宋代的散文作品,更多地朝着“文从字顺”的方向发展,比韩、柳的古文更进一步缩短了与口语的距离,因而更有利于表情达意,也更为人们所容易接受。但是,由于北宋诗文革新运动带有“正统”观念,也有要求文学为现实政治服务的意味,助长了诗的散文化和“以议论为诗”的概念化倾向,为南宋理学家的散文所师法。这就表现出这一革新运动在思想上的历史局限。

唐宋古文运动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它继承了先秦及汉朝散文质朴自由、不受格式拘束的特点,虽然另一方面受到思想上的束缚,但正是它使中国散文发展走向顶峰,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替代的位置。

注释

①韩愈《答李翊书》

②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③《题欧阳生哀辞后》 ④《答吴武陵论非国语书》 ⑤韩愈《答李翊书》 ⑥韩愈《答李翊书》 ⑦韩愈《进学解》、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 ⑧韩愈《送穷文》

⑩韩愈《南阳樊绍述墓志铭》 ⑨韩愈《答李翊书》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671fbd6529647d272852a1.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