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社会学

2022-04-01 08:28:1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网络社会学》,欢迎阅读!
社会学,网络

网络社会之我见

【摘要】随着科技的日新月异,网络逐渐覆盖了整个社会,逐渐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今天的人们已离不开网络,而越发庞大的网络成员逐渐演化成不同的网络群体,不同的网络群体组成了繁复的网络社会,网络社会成为现实社会的缩影,甚至比现实更复杂、高深、千变万化,如何适应网络带给我们的生活的急剧转变成为急切的问题。

【关键词】网络群体,网络社会,形成原因与影响,如何应对

作为我们这代大学生,可以说是从小学开始就接触计算机,初中逐渐接触网络,大学离了网络不能活,这样的一种状态。网络便捷了我们的生活,扩大了我们的视野,缩小了我们的距离,因为这种种,网络所影响的范围越来越广,越来越多的人被涵盖进来。

作为信息时代的网民,我们以网结缘、因网结缘,使“网缘”成为续“三缘”(血缘、业缘、地缘)理论分析域之后社会学新的分析视角和指标。

我们先来讨论下网络社会群体与现实社会群体间的差别。经典社会学提供的理论视角表明,网络社会群体与现实社会群体之间存在着区别和差异。由于网络是开放的虚拟社会空间,因而人际互动环境的变化,使认知这一环境中产生的群体,与经典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的理论界定之间存在着多重模糊。

经典社会学研究“社会群体”,虽然存在着研究重点上的分歧,但也有共同的“质”。如果忽略或剥去经典社会理论关于社会群体认知的不同取向,求同存异,那么,共同的“质”就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群体内部成员的共同认知和被群体外部社会成员所感知和认同;是群体成员之间存在着共同的目标和利益,以维持群体的生存和发展;三是社会群体Social group)又称社会团体,其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持续性和相对稳定性。

而以网结缘和因网结缘而产生的“网络社会群体”社会学关于“社会群体”共性认知的基本分歧在于四个方面:第一,与现实社会群体相比,网络社会群体内部成员之间的相互认知度和认同感较差,而且,某一群体内部的成员也很难被其外部社会成员所明确感知和认同。这是由于网络社会的虚拟性,允许网络群体成员采用"匿名"方式交往与互动,即在法律与网络社区规范允许的范围内"虚拟""虚假"造成的。 第二,网络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远不及现实社会群体成员之间紧密和持续,相反,却在更大程度上具有非持续性和非紧密性的特征。虽然也有人认为,某些网络社会群体成员间的交往相当的紧密,但在总体上讲,非紧密交往至少在目前是占主导地位的。这是由于人们在网际网络中可以同时多处注册,因而人们可以充分地利用网际网络提供的"自由"使进出某个网络社区或群体,成为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第三,网络社会群体成员更多地不具有共同的身份。或者说他们的所谓"共同身份",与现实社会群体的"共同身份"的含义有着明显的区别。如果说,在网络社会中的"一群人""agroup",他们因"网缘"而有"共同身份",那么这种所谓"共同身份""上网者"三个字来表述,应是比较确切的。而这恰恰不是他们现实生活真实身份的延伸,也不是经典社会学论所表述的"共同身份"的含义,它是由网络社会交往环境的特征"刻化的"。为此,在这些"上网者"之间,将很难培养起他们共同的价值取向和团结感。 第四,在网络社会群体中,其一部分成员是为了完成"共同的工作"或追求"共同的目标",如中国的所谓"红客联盟";但另外的一部分人却未必明白自己"要做什么",或"为什么做";甚至还有相当多的人在某个群体中,与该群体其他成员的工作与目标恰恰相反,如一般的上网者、"黑客"等等。 所以,在网络世界里,大多数网络社会群体的内部成员之间,其社会互动与社会关系的深厚(这里的所谓"深厚",是指群体内部成员因持续交往产生了共同理念、共同价值观等),远不及现实社会中的社会群体。

网络群体使一帮具有共同意志、共同目标或共同兴趣的人组合在一起,由于其隐蔽性,


开放性的特点,满足了人们对个人存在感的慰藉,满足了成员的社会需求,为成员提供了自我展示的舞台,也为成员论证观点提供了一个平台。这是网络群体为大家带来的正面作用,同时,一些不法分子或者说躁动分子利用这一条件对社会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例如“中国反明星组织”,发布、散布、传播一些子虚乌有或夸大事实的言论,在网络上甚至是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损害了个人隐私,也影响了社会稳定。对社会的发展早挣了负面影响。

齐美尔说过,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度与密度,以致人们相互影响并组成群体与社会单位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网络社会显然符合这一定义。

网络社会的出现对传统的经典社会学理论发起了根本性挑战,涉及个人与社会、行动与结构、主观与客观、微观与宏观等社会学中一系列相关联的基本问题,根源于对人与人性、社会与组织、互动与关系等基本概念的不同理解,而社会化和角色理论正处于矛盾的焦点和前沿。微观社会学理论的主线是个体的社会化,然而恰恰在这方面,网络社会不同于日常社会。概化他人的概念失去了存在的理由,在指导个体的行为中主我排斥了客我,社会客观期望不起作用,角色的表演性可能趋于消除,角色冲突一般也不会发生。但人们仍要在网络社会和日常社会之间穿行这就引出了人们在穿行时能否顺利地进行角色转换和行为调适,以及日常生活中的人的社会化与人格的形成是否会因网络社会的存在或人们经常进入网络社会而出现断裂等新的问题。宏观社会学理论都强调社会优先于个人个人的存在依赖于一定的社会组织结构。但在网络社会,个人对组织的依赖几乎消失,个人与社会同等重要。上层中层底层以及垂直流动等等含有等级意义的概念已不适用,而要按散点状结构来重建宏观理论体系;经典理论中经济人假设和理性主义基础的有效性受到动摇,情感人理所当然地成了假设前提和逻辑起点。

我想重点阐述下“上层、中层、下层”概念不适用的原因。

在西方社会学中,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处于最重要的地位。韦伯提出了划分社会阶层的三重标准:经济标准——收入和财富的多少;政治标准——权力;社会标准——望。以马克思-韦伯的社会分层理论为主线,参考其他如职业、受教育程度等标准,可以将中国传统社会大体上分为三大阶层:精英阶层(社会高层),中间阶层(中产阶级)和社会底层。所谓精英,指的是社会中有杰出才能者。任何社会中精英都是规模很小的群体。虽然人数不多,但能量巨大。中产阶级是介于社会高层与底层之间的缓冲层,是社会稳定的保障,他们在社会上代表温和、保守的意识形态,也是引导社会消费的最主要群体。不过,迄今为止,中国的社会结构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型结构,而不是中间大两头小的纺锤型结构。

相对于此,在网络社会,信息成为最重要的资源,谁能拥有信息或能较快较多地获取准确信息,谁就占有了财富。托夫勒说过,未来生产和生活方式的核心是网络,谁控制了网络,控制了网上资源,谁就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由此我们可将网络社会的分层标准归纳为以下几点:1.网络资源量。2.网络素养。也就是获取、利用、分辨网络信息资源的能力,包括电脑读写能力和互联网读写能力。根据电脑读写能力和互联网读写能力的不同,可以大致将网络社会分层如下:拥有网络资源较多,获取和利用网络资源能力较强的属于网络社会中的精英阶层,如网络信息设备制造商和网络信息软件服务商,主管网络事务的政府官员、决策人物;拥有较多网络资源而网络素养较差的,或是网络素养极高而缺乏网络资源的,如网络编辑、计算机工程人员、平面设计师等是网络社会中间阶层;既缺乏网络资源而网络素养又不高的,就处于网络社会的底层了,例如一般网民、打字员、互联网广告从业人员等等。

在传统社会中,中国社会结构仍然是一种底层大中间层小的金字塔型结构,但在网络社会中,这一结构发生了变化。在网络社会,精英阶层和社会底层都只占了一小部分,大部分都是拥有网络资源而缺乏网络素养,或是拥有良好的网络素养却缺乏网络资源的人群,们构成了网络社会的中间阶层,这就使得网络社会形成了两头小中间大的纺锤型合理结


构,有利于网络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在传统社会,处于精英阶层的人一般都是受教育水平较高,而且年龄在35岁以上的。而在网络社会,处于精英阶层的人群却出现了年轻化的趋势,二十几岁的网络精英并不少见,而且有些由于对网络的特殊偏爱,从大学中途退学,或者根本就没有上过大学。

网络社会与日常社会并存与互渗,两种社会交往也并存与互渗,于是网络社会交往极大地影响着公众舆论。在上网者未上网者之间、网络高手新手之间造成新的社会分化,即数字鸿沟;对网民个性的改变具有双刃剑作用,会产生信息综合症、道德失范症、人格障碍症、心理脆弱依赖症、认知惰怠症、感情自我迷失症;网络犯罪、网络色情、网络黑客以及侵犯隐私、情感骚扰和性侵害等失范行为会严重影响日常社会交往的正常进行。

面对这些网络社会带来的问题,与之息息相关的我们该如何应对呢?

我认为,作为普通一员的我们要做的很简单,那就是积极利用网络所带给我们的好东西,坚决抵制有害影响,对于网络上的投机取巧、不法分子坚决嗤之以鼻,用舆论的唾沫淹死他们。而我们伟大的祖国、强大的政府要做的就比较复杂了,可以总结为以下几条:1.要监管好网络,必须建立国家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信任。网络监管的核心在于建立国家-社会之间的信任,包括对监管的信任;而一旦监管的公信度丧失,则会给国家政权及政治合法性带来一种更大的道德风险。2.以适度的言论自由和舆论监督作为社会减压阀。3.重视信息高原与洼地 ,推进有效传播。4.尊重民意,不代表唯民意是从。 【参考文献】

1.《传统社会与网络社会的分层比较研究》 艾瑞网 200929

2.《网络与社会交往----<网络社会对交往行为的影响>成果简介》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3《中国网络社会心里报告》 杜俊飞 2009中国网络舆情报告》卷五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750624aaea998fcc220eaa.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