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秋声诗文赏析

2022-07-25 04:10: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声声慢秋声诗文赏析》,欢迎阅读!
秋声,诗文,赏析,声声

声声慢秋声诗文赏析

《声声慢·秋声》是南宋词人蒋捷创作的一首词。描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声声慢秋声诗文赏析,我们来看看。 声声慢·秋声 宋代:词人蒋捷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 赏析

秋声为题材的作品并不多见,欧阳修有《秋声赋》为赋之代表,而词人蒋捷这首《声声慢》亦堪称词中楷模了。在词中,写了一个秋夜中的种种秋声。笔锋非凡,意味亦显独特。

黄花深巷,红叶低窗,凄凉一片秋声。三句领起全词。点明这是菊花盛开、红叶掩映的深秋时节。凭窗谤听着连绵不断的秋声引起心中阵阵凄凉。凄凉是把词中各种声音串联起来的线索。 豆雨声来,中间夹带风声。”“豆花雨,指阴历八月豆子开花时的雨,这里点出秋雨声杂风声率先而来。风雨凄凉,长夜难眠。风声中又传来了稀疏的更点声。这更声来自城门上的更鼓楼。疏疏二十五点,丽谯门、不锁更声不锁,流露了主人公怪罪的意味,因为他是不想听到的。古代把一夜分为五更,一更分为五点。这里直写


二十五点,意在表明主人公尤感秋夜的漫漫难捱。风不仅送来了更声,又摇响了檐底的风铃。故人远,问谁摇玉佩,檐底铃声揭示了主人公听到铃声引起的心理活动,他最初以为这是老友身上玉佩的声。但老友都在远方不可能来,那么这会是谁呢突然明白原来是风铃的声音。作者这里用笔极为巧妙,看似是误听,实则借写对老友思念之情。

彩角声吹月堕,渐连营马动,四起笳声。把笔触从深夜转向黎明。月亮沉落,号角声起。军营中人马骚动。词人蒋捷生活于宋末元初,进士及第不久,南宋被灭。他隐居太湖竹山,一直不肯出来作官。这声音表明,元朝统治了全国,而且军旅遍布这些声音,对于不肯和元统治者合作的词人来说,岂不是比之秋风秋雨的声音更加刺耳惊心

闪烁邻灯,灯前尚有砧声。灯光闪烁之处,又传来了邻舍在砧石上擣练之声。邻家主妇一夜未眠赶制寒衣,天明未睡。这也不能使词人宽慰。

知他诉愁到晓,碎哝哝、多少蛩声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四千里梦岳飞这句词和词人心境相同,皆因满腹心事起。把蛩的叫声称为诉愁,借把自己的愁怀转嫁给蛩鸣罢了。诉未了,把一半、分与雁声。似乎是蟋蟀把愁苦又分给了横空的过雁。巧妙地又点出大雁叫声的凄凉和它带给主人公的愁意,大雁给人的愁绪往往同引起人对远人的怀念分不开。收尾以雁声,反映了词人独特的构思。 词人以豆雨声起,以雁声收,写了秋夜中听到的十种秋声。


但声声总离不了凄凉意,使一个正在发愁的人谛听这些声音,使作为声音的客体,严重地被染上愁人的主体印记,因而从笳声、雁声、蛩声、铃声中听到的,都是词人的苦闷心声。 作者: 词人蒋捷

词人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宋末元初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先世为宜兴巨族,咸淳十年(1274)进士。 南宋亡,深怀亡国之痛,隐居不仕,人称竹山先生樱桃进,其气节为时人所重。长于词,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家

其词多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 、风格多样,而以悲凉清俊、萧寥疏爽为主。尤以造语奇巧之作,在宋季词坛上独标一格,有《竹山词》1卷,收入毛晋《宋六十名家词》本、《疆村丛书》本;又《竹山词》2卷,收入涉园景宋元明词续刊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a32288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ad69077.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