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

2022-12-15 22:18:1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欢迎阅读!
李邕,古诗,李白,鉴赏

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

李白古诗《上李邕》鉴赏

《上李邕》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青年时期的作品。此诗通过对大鹏形象的刻划与颂扬,表达了李白的凌云壮志和强烈的用世之心,对李邕瞧不起年轻人的态度非常不满,表现了李白勇于追求而且自信、自负、不畏流俗的精神。

上李邕⑴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⑵。 假令风歇时下来⑶,犹能簸却沧溟水⑷。 时人见我恒殊调⑸,闻余大言皆冷笑⑹。 宣父犹能畏后生⑺,丈夫未可轻年少⑻。 【注释】

⑴上:呈上。李邕(678747):字泰和,广陵江都(今江苏江都县)人,唐代书法家、文学家。

⑵摇:由下而上的大旋风。 ⑶假令:假使,即使。 ⑷簸却:激起。

⑸沧溟:大海。恒:常常。殊调:不同流俗的言行。 ⑹余:我。大言:言谈自命不凡。

⑺宣父:即孔子,唐太宗贞观十一年(637)诏尊孔子为宣父。见《新唐书·礼乐志》。宋本“宣父”作“宣公”。

⑻丈夫:古代男子的通称,此指李邕。 【白话译文】

大鹏一日从风而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高。如果在风歇时停下来,其力量之大犹能将沧海之水簸干。时人见我好发奇谈怪论,听了我的大言皆冷笑不已。孔圣人还说后生可畏,大丈夫可不能轻视年轻人啊!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李白青年时代的作品。李邕在开元七年(719)至九年(721)前后,曾任渝州(今重庆市)刺史。李白游渝州谒见李邕时,因


为不拘俗礼,且谈论间放言高论,纵谈王霸,使李邕不悦。史称李邕“颇自矜”(《旧唐书·李邕传 ),为人自负好名,对年轻后进态度颇为矜持。李白对此不满,在临别时写了这首态度颇不客气的《上李邕》一诗,以示回敬。

【赏析】

大鹏是李白诗赋中常常借以自况的意象,它既是自由的象征,又是惊世骇俗的.理想和志趣的象征。开元十三年(725),青年李白出蜀漫游,在江陵遇见名道士司马承祯,司马称李白“有仙风道骨焉,可与神游八极之表”,李白当即作《大鹏遇希有鸟赋并序》(后改为《大鹏赋》),自比为庄子《逍遥游》中的大鹏鸟。李白诗中还有一首《临路歌》:“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据唐李华《故林学士李君墓志铭序》云,李白“赋《临终歌》而卒”。后人认为可能就是这首《临路歌》,“路”或为“终”之误写。可见李白终生引大鹏自喻之意。按此诗语气直率不谦,故前人有疑非李白之作者,亦有信为李白之作而辨之者。参詹锳主编《李白全集校注汇释集评》此诗题解。

前四句中李白以大鹏自比。大鹏是《庄子·逍遥游》中的神鸟,传说这只神鸟其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其翼若垂天之云”,翅膀拍下水就是三千里,扶摇直上,可高达九万里。大鹏鸟是庄子哲学中自由的象征,理想的图腾。李白年轻时胸怀大志,非常自负,又深受道哲学的影响,心中充满了浪漫的幻想和宏伟的抱负。这只大鹏即使不借助风的力量,以它的翅膀一搧,也能将沧溟之水一簸而干,这里极力夸张大鹏的神力。在这前四句诗中,诗人寥寥数笔,就勾划出一个力簸沧海的大鹏形象——也是年轻诗人自己的形象。

诗的后四句,是对李邕怠慢态度的回答:“世人”指当时的凡夫俗子,显然也包括李邕在内,因为此诗是直接给李邕的,所以措词较为婉转,表面上只是指斥“世人”。“殊调”指不同凡响的言论。李白的宏大抱负,常常不被世人所理解,被当做“大言”来耻笑。李白显然没有料到,李邕这样的名人竟与凡夫俗子一般见识,于是,就抬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aad0c34954bcf84b9d528ea81c758f5f71f295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