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植物与传统节日民俗

2022-06-12 01:09:22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花卉植物与传统节日民俗》,欢迎阅读!
节日民俗,花卉,植物,传统

花卉植物与传统节日民俗

花卉植物与传统节日民俗 一、春节与年花

春节,就是我国民间最古老而隆重的传统节日,因此,人们最重视用花卉来装饰厅堂,添节日喜庆的气氛。在我国广大的地区,由于这一季节开放的鲜花种类并不多,因此,惯上主要用花期正好在春节前后开放的春梅、蜡梅、水仙来点缀家庭,其中,以水仙就是我国民间最为流行的年花。它花色素洁,清香宜人,清供几案,十分典雅。只要提前一个月雕刻水养,便可如期在春节开放。

随着花卉园艺事业的发达,如今人们已经可以通过人为地控制花期,使许多艳丽的花卉种类在春节供应市场了。近些年来,在上海、广州、南京、北京的春节花店里,照样有菊花、唐菖蒲、月季、康乃馨等美丽的鲜花出售,价格虽比平日高出不少,但十分畅销,说明人们对年花的需求更为重视与讲究了。

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也十分重视春节年花,而且还流传着不少有趣的习俗。如在湖南通道侗族自治县,新春期间就有给公鸡献花的风俗。侗族同胞过春节时,姑娘们的头一件大事就就是邀集女伴到山上去采摘映山红。回到家中,把最美丽的一朵插在鸡笼顶上,献给公鸡,然后才把其余的花插到房中,插到桌上的花瓶里,把里里外外都打扮得火红火红的,让春天的气息充满人间。这一用花风俗,源于一优美的传说:远古的时候,公鸡就是没有冠的,却有一对威武的角。那时候,天地间魔怪很多,弄得人们不得安生。东海的老龙想去为民除害,但那时的龙没有角,公鸡便慷慨地借给它。老龙征服了魔怪之后,不愿把角还给公鸡,躲到东海里去了。公鸡很痛心,整天叫唤:“角打角打、角、角、角!”太白金星为了安慰它,采来一支美丽的映山红,戴在公鸡头上,于就是公鸡才有了红冠。后来,人们为了颂扬公鸡这种慷慨助人,不惜牺牲自己的精神,就在每年新春上山采摘映山红献给公鸡。这一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成为姑娘们敬慕英雄,热爱美与生活的一种风俗。

二、端阳节与花草

农历五月初五的端阳节,又名端午节、端五节,它与春节、中秋一样,就是我国民间最为隆重的三大节日之一,至今仍为大多数人所重视。不仅吃粽子就是人们过端午节特有的风俗,而且,据《荆楚岁时记》载,南北朝以前就有于端午节插艾的习惯。人们把艾蒿与菖蒲插在门前,或放在窗边、灶旁、水缸边等,以驱除邪气。与此同时,人们还用丁香、木香、白芷等草药装在香袋内,悬挂在身上。这些初瞧起来近乎好笑,可实际上具有防病功能。因为艾含有挥发性芳香油、鞣酸,树脂等成分,有杀虫、驱寒湿等作用;菖蒲含芳香油树脂与挥发性油,有驱秽、灭菌、杀虫等作用;它们与丁香等药物有利于预防一些传染病。


花卉植物与传统节日民俗

至明朝时,人们开始用菖蒲泡酒喝。据《本草纲目》载:“菖蒲酒,治三十六风,一十二,通血脉,治骨痿,久服耳目聪明。”可见,端阳节还有斗百草的习俗。即在这一天到郊外去踏青时,采集各种花草标本,然后进行比赛,瞧谁采集的品种多、花草奇,谁就获胜。 三、中秋节赏桂

中秋节又名仲秋节,就是中国的主要节日之一。每届八月十五中秋月明之时,一树树桂花相继开放,送来了天香芬芳。由于桂花以香为胜,只需鼻闻,这使得夜间赏桂成为可,因此,中秋的桂花与明月,就成为团圆之夜清赏的极好对象了。在这花好月圆之际,赏那皎洁的明月、甜蜜的桂花,佐以桂花酒,桂花茶、桂花月饼等美味食品,追寻“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的优美传说,这样迷人的氛围颇不一般,故从来就就是人们心目中向往的良辰美景。可见,中秋节品赏桂花确实就是一项别具情趣的花卉风俗。 四、重阳节插茱萸与赏菊

古书上说:“茱萸为辟邪翁,菊花为延寿客,故九日假此二物,以消阳九之厄。”茱萸能辟邪、菊花能延寿,而且这两种花木的果期、花期又恰与重阳节相遇,故人们在过重阳节,都喜欢采集茱萸之果与菊之花朵以度节。

茱萸(如上图),就是山茱萸科的一种植物,常在园林中栽培观赏,如扬州的茱萸湾公园就就是因古时候遍植山茱萸而得名的,它更就是一种我国特产的名贵药材,因其具有浓烈香味,有驱蚊杀虫之功能,故古时人们常在重阳节佩茱萸,认为能驱邪避恶。汉朝就是将茱萸切碎装在香袋里佩带。晋朝以后已改将茱萸插在头上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即就是咏写这一风俗的名篇: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莱萸少一人。” 古人不但将茱萸用来佩戴,还用来驱除蚊虫。《辽史·礼志》就载有将茱萸泡酒,洒在门户周围以襘禳的习俗。而裴迪《茱萸沜》诗曰:“结实红且绿,复如花更开,山中倘留,置此茱萸杯。”则说明用茱萸果实泡的酒还可饮用。在中药上,山茱萸的果实去掉种子后名为山萸肉或药枣,有滋补肝肾、涩精止汗功效。 花卉植物与传统节日民俗

菊花正逢农历九月开放,又为我国传统名花,便很自然地与重阳节结下了不解之缘,久月长,重阳节赏菊便成为习俗。提起赏菊的历史,人们首先会想到不为五斗米折腰的田园诗人陶渊明。她在辞去彭泽县令以后,便以种菊、采菊、赏菊、咏菊为乐,因此,她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还成为咏菊名句。唐朝时,人们于重阳节赏菊的风气已受到普遍重视,且留下了许多赏菊名篇。宋朝,还有“九月重阳都下赏菊”的记载,说明那时已有专门的菊圃到期供人玩赏。重阳赏菊之风至今仍盛。每届秋菊开放之际,各地举


花卉植物与传统节日民俗

办隆重的菊花展览,其品种之多,规模之大,花事之盛,就是历史上任一赏菊聚会所无法比拟的。

中国人对菊花如此厚爱,赏菊明志虽为其主要原因,然而,菊花有多种实际功用恐也就是一个重要方面。早在战国时,屈原就有“夕餐秋菊之落英”之句。据传说,汉朝南阳郦县有一个叫做甘谷的长寿之乡,乡民们由于经常饮用两旁长满了许多野菊花的溪水,不少人可以活到一百二三十岁,早逝的也有七八十岁。或许正因为此,自古以来才有饮菊花酒能使人长寿之说。而据现代科学分析,菊花具有疏风散热、平肝明目、清热解毒,降低血压等多种功效,就是上好的中药。因此,古人关于饮菊花酒能健身与延年益寿的认识就是有一定道理的。

由于饮菊花酒能令人健康长寿,因此,古人每年都要在菊花生长季节,采其茎叶,与黍米与在一起酿酒,再保留至第二年重阳食用。这种饮菊酒的风俗,自汉朝开始,到清代末年,一直盛行不衰。对于浪漫文人尤就是如此,每到重阳来临,文人无不呼朋唤友,登高抒怀,饮酒赋诗。曾留下许多登高饮菊酒的著名诗篇,“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岑参《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九月九日尽管在身处紧张的行军途中,却仍念念不忘重阳节登高,不忘菊花酒与赏菊,甚至幻想菊花能开遍战场旁。可见,重阳节赏菊饮菊酒的民俗在古人特别就是文人的意念中就是何等的根深蒂固。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b67d457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a4e866c.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