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教师版

2022-03-27 03:1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呐喊》自序教师版》,欢迎阅读!
自序,呐喊,教师





《呐喊》自序



【学习目标】

1、了解鲁迅的思想发展过程

2、理解写作《呐喊》的缘由及命名为“呐喊”的原因 3、学会从关键的词句入手分析解决问题

【知识链接】 1、作者简介

鲁迅,原名周樟寿,后改为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1918年首次用“鲁迅”作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著有小说集《呐喊》《彷徨》;历史小说集《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南腔北调集》《华盖集》《华盖集续集》《且介亭杂文集》《且介亭杂文集续编》《二心集》《而已集》《坟》《热风》 2《呐喊》简介

《呐喊》是鲁迅1918年至1922年所作的短篇小说的结集,也是鲁迅先生的第一部小说集,共收小说十四篇(加上《呐喊》自序就是十五篇),作品真实地描绘了从辛亥革命到五四时期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对中国旧有制度及陈腐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彻底的否定,表现出对民族生存浓重的忧患意识和对社会变革的强烈渴望。192212月,鲁迅为自己的这个集子写了序,就是《<呐喊>自序》 《呐喊》收录的十四篇小说是:《呐喊》自序、《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一件小事》《头发的故事》《风波》《故乡》《阿Q正传》《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戏剧》《社戏》

【学习活动】

学习活动一:整体感知(自主思考,自主表达) (一)理清思路,掌握全文结构。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至“再没有青年时候的慷慨激昂的意思了”:叙述自己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思想发展过程。

两层:1.总写(第1自然段)

2.分叙青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及思想发展过程。 第二部分(从“S会馆里有三间屋”到结尾):介绍写作《呐喊》的缘由和他为革命而创作的文艺观、创作态度。

两层:1.写自己创作小说的动机;

2.说明创作《呐喊》的指导思想、小说成集时的心情和小说的命名

(二)根据课文内容,说明作者的生活经历和思想发展的过程。 父病家困——世态炎凉,庸医害人。 南京求学——抉择学医,忧国救民 仙台学医——领悟“要著”、弃医从文 东京治文——悲哀寂寞,自我反省 北京蛰居——深入研究,深沉思索

学风:立志、明理、刻苦、有恒 1 3






朋友索稿——希望在前,呐喊战斗

学习活动二:具体研习(小组合作交流,班级展示) (一)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所说的“我在年轻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这里的“梦”指的是什么? 提示:“梦”是理解全文的主要线索,也是“文眼”之所在,通篇叙事线索可列为“好梦”——“寂寞”——“呐喊”。应着重弄清它们的含义。“梦”是指作者年轻时候的生活追求和理想。由于这些美好的希望、理想都未能实现,所以后来回忆起来,就如同梦幻一段。

(二)年轻时的鲁迅曾做过哪些梦?

提示:着重写了两个梦:立志学医、效国救民的梦和弃医从文,唤醒国人的梦。这些梦都基于鲁迅“我以我血荐轩辕”的爱国热忱和对帝国主义、封建势力的反抗。这就是鲁迅思想发展的基本点。虽然这些梦幻都未能实现,但作者深沉的思索,勇于追求真理的爱国精神却始终贯串于他整个生活经历之中,成为他后来呐喊战斗的强大力量。

(三)鲁迅为什么要学医?后来又为什么要弃医从文?

提示:鲁迅父亲的患病和亡故,促使鲁迅学医以救治像他父亲似的被误的病人的疾苦,这是他第一个美好的“梦”。在仙台学医看到战争画片,出于对同胞麻木的激愤和悲哀,了解到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于是提倡文艺运动,弃医从文,产生了一个新的“梦”。

(四)筹办《新生》失败后,鲁迅的思想状况如何?

提示:一方面感到“未尝经验的无聊”、“悲哀”和“寂寞”——暗示着社会和国民如一潭死水,投入一块石子,激不起半点涟漪;另一方面,终于看清楚自己“决不是一个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英雄。”——鲁迅当时同样具有青年人的特点:有热情、有勇气、有闯劲;血气方刚,激昂慷慨。但往往对自己、对当时的社会现实估计过高,对中国社会的复杂性和中国国民的劣根性,认识还不深刻。

(五)作者为什么要“沉入于国民中,回到古代去”?这种“麻醉法”真的奏效了吗?

提示:因为现实使作者感到“太痛苦”,而“后来”又“亲历或旁观过几样更寂寞更悲哀的事”,“于是”作者“用了种种法,来麻醉自己的灵魂。”然而这“麻醉法”并未真正奏效,鲁迅并没有彻底消沉下去。10段“但我的麻醉法却也似乎已经奏了功”一句中的“似乎”二字,即是明证。

鲁迅此时的苦闷是旧民主主义革命失败所带来的时代的苦闷;鲁迅此时的沉默,正是他在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折时期所作的艰苦思考与探索的体现。它孕育着后来的《呐喊》,是暴风雨来临前的沉寂,而不是幻想破灭后的绝望。此时的鲁迅只是不再像青年时那样“慷慨激昂”了,他开始以一种更实际、更冷静、更清醒、更深刻的态度来观察社会人生、来思考国家和民族的前途。 课文第11段对“缢死过一个女人的槐树”、“古碑”和“冰冷的槐蚕”等几处景物的描写,主要是为了衬托鲁迅当时苦闷深沉的内心世界。

学习活动三:抓关键词句,感悟作者情感(黑板演示,集体纠偏) (一)你能说说小说集命名为《呐喊》的含义吗? 提示:其含义有二,一是为唤醒精神麻木、“熟睡”的人们起来抗争,而发出战斗呼喊;一是为慰藉战友,使之“不惮于前驱”的呐喊助阵。

(二)在“假如一间铁屋子”的对话中,用了许多比喻来揭示思想观点。请具体说明“铁屋子”“熟睡的人们”“大嚷起来”“毁坏这铁屋”各比喻什么?

提示:①“铁屋子”用来比喻黑暗的、禁锢得极为严密的旧中国。

学风:立志、明理、刻苦、有恒 2 3






②“熟睡的人们”用来比喻处在长期封建专制统治之下的愚昧、麻木的国民。③“大嚷起来”用来比喻为唤醒广大民众而发出的“呐喊”。

④“毁坏这铁屋”用来比喻摧毁这黑暗的旧世界。

(三)鲁迅为什么要“听将令”?

提示:鲁迅此时的“呐喊”有别于筹办《新生》时的激昂慷慨。因为他经历了从“促进了国人对于维新的信仰”,自觉地发展到“听将令”而“呐喊”的艰苦历程。深切感到自己所经历过的如“大毒蛇”般“缠住了”自己“灵魂”的那种“寂寞的悲哀”是不能“忘怀”的,更不能让那些“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也如我年轻时一样感悲哀与寂寞,因此要为“猛士”呐喊,使他们“不惮前驱”。此时的呐喊带有明确的目的性,是遵从革命先驱者的意愿的“呐喊”,所以鲁迅将此称为“须听将令”。这表明鲁迅的思想已经发展到一个新的高度,开始自觉地以文艺为武器,为挞伐黑暗残酷的反动统治而战斗,开始成为为猛士的前驱而奋力“呐喊”的无畏战士。也正因为鲁迅听从“将令”,写“遵命文学”,才使得《呐喊》永远放射着熠熠不灭的光辉。





学风:立志、明理、刻苦、有恒 3 3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0fa17efad6195f302ba659.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