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呐喊》自序的分析

2022-03-27 03:19:2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呐喊》自序的分析》,欢迎阅读!
自序,呐喊,分析

《呐喊》自序的分析

在这篇序文中,鲁迅说,他的“呐喊”是为了“聊以慰籍那在寂寞里奔驰的猛士,使他不惮于前驱”;而此时的鲁迅其实正经历着辛亥革命之后的失望之中,正在寂寞中思考着中国的历史与现实。“五四”前后许多“前驱者”不同,鲁迅对现实对未来不乐观,不激进,甚至有些消沉,但却是更冷静,更清醒,更有深入的体察和思考。因此他的写作,既是“听将令”的,从本质上讲更是对未来的许诺,他的绝望心态决定了他不可能以浪漫的乐观的激情去从事创作,相反只是自身对于“铁屋子”中的人依然抱有内在的不信任,即便是在《药》中设置了一个不致使前驱者寂寞的“花环”,但整个作品的格调依然是阴冷的。这就形成了他作品中特有的“忧愤深广”的底色。

鲁迅是精神界的战士,但读他的小说,会发现鲁迅并非简单地“听将令”,冲锋陷阵,也没有正面去表现新文化运动,或者诠析革命。他更关注和极力要表现的是社会变动和文化转型时期人的精神困扰和出路等问题。他的“忧”、他的“愤”,都和深受封建礼教和制度所毒害所束缚的国民性有关,和对民族命运的思考与焦虑有关。有人说,鲁迅作品的蕴籍深邃并不大能适合青年,而更适合有生活历练的中年人。这一特点明显区别于五四当年浪漫感伤或暴躁凌厉的文坛空气。所以现在我们年轻的读者要领会鲁迅的小说,的确也要调整一下阅读心态,多少知道一些鲁迅当年创作的背景,并努力顺着作品“忧愤深广”的格调,去理解其独特的艺术世界。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f7ddf7af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e5.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