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杂谈

2022-12-08 22:18:20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杂谈》,欢迎阅读!
王维,山中,秀才,杂谈,教学

王维《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教学杂谈

〖心弦随自然而律动──写景作文方法议〗

景物的哲理意味自然景物的某些现象,总是让人产生诸多的联想,看到江水的流逝,即想到人生像流水一样,一去不复返;看到江水的源源不断,想到人生的短暂。这就让“景物”进入读者的视野之后,又多了一层含义,即具有哲理意味。比如,王维的《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文中,王维极力刻画了川春景图:“草木发,春山可望,轻出水,白矫翼,露湿青皋,麦陇朝”,昂扬着勃勃的生机,作者于对自然景物描画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回归审美 重塑精神──二期课改下的文言文阅读教学〗

“人格化的解释”是一种审美现象,它的基础是对象的形态特点,它的灵魂是作者的个性感情,因此,它是一种主客观的融合。当我们在真实地体验作者的人生况味时,无疑也在磨练自己的感觉,加深自己的审美体验,甚至是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同样,我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一课的教学中,让学生对“人格化的解释”作了另一番意趣的领略。

不同于《与朱元思书》,王维是“静默”地与山水对晤观照,让山水内含的宇宙真谛,启发人原来清净的本真之心。我把作者“以淳古淡泊之音,写山林闲适之趣”([明]胡震亨《唐音癸签》)而形成的画面括为“清幽而不失和畅,明丽而不失素雅”,引导学生走进诗人的心灵,也去经历山月清辉的洗浴,融入这夜的空静与春的淡秀。在水月的氤中、在单调的米和佛寺疏疏断断的夜钟相混和的回响里捕捉一份超尘脱俗的空灵与禅意。当课堂上,我的学生运用绘画中的色彩学来体悟“落花无言,人淡如菊”的意境的时候,我便有了一种难以言喻的感动。

〖以生为本知人论世──新课程下的文言文教学〗 学习古文需懂得知人论世,有时也要学会不求甚解。

正所谓“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每位作者的文学创作都是一种情感的寄托与思想的表达,因此文言文的学习不能仅仅


停留在字词的理解上,而是要从作品及其作者的时代背景来学习文学作品,这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知人论世”。比如在第二单元中涉及到的借题发挥的王之,穷而后工的苏轼,诗画一体的王维,因事说理的王安石,对他们的了解以及对写作背景的掌握,能让学生更加明确地体验古人徜徉山水、感悟人生的情趣,也能让学生文言学习中同时获得一种审美愉悦。

字词的学习是文言文的基础,虽然古人有炼字一说,有时太过于“斤斤计较”又不利于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不求甚解有时也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比如在教《山中与裴秀才迪书》时,有些同学提到犬吠声怎么会如豹,春中为什么要提到鸡鸣?这些问题一经提出,学生的注意力马上转移,而文章中如画的意境也顿时被破坏。其实,文言文中有些地方,特别是在描写景色时往往是客观的描写或意境的营造,既然如此,我们又何必在字词上苦苦求索呢?

〖用心串联美丽〗

本学期,我们又选修了《唐宋散文选读》,其中有一篇王维的名作《山中与裴秀才迪书》,里面有这么几句描写春天来临的诗句,“当待春中,草木发,春山可望,轻出水,白矫翼。”可谓了了数笔,把春天来临时生机勃勃、斑夺目、美不胜收的景象描写出来。课后我布置了一项作业,让学生们仔细观察我们的校园,写一篇随笔。写之前我特意交待了几句,要他们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感悟。可是随笔上来之后,让我很失望。除了几句简单的模仿课文中的语言之外,再也写不出别的。他们没有留意到杜鹃花已经悄然含苞待放,看不到校门口一树的'木棉花开,闻不到随风送来的桂花的缕缕清香,听不到白鸽在蓝天下飞翔的声音,欣赏不了紫荆、黄槐树下落英缤纷的美丽,感受不到校园里浓浓的学习氛围。这些散布于校园的美丽风景,只要我们稍稍留意,就可以陶醉其中。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周围世界的美感,能陶冶学生的情操,使他们变得高尚文雅,富有同情心,憎恶丑行。”可是,整天生活于校园的学生,对此却熟视无睹,又是什么让我们的学生已经无法感受、无法欣赏到生活中无处不在的美丽?

当然,出现这些现象,并不全是学生的错。静下心来想一想,我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6104622d3f5727a5e9856a561252d380eb20d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