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唐诗中浅析唐代战争

2022-04-14 02:18:1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从唐诗中浅析唐代战争》,欢迎阅读!
诗中,浅析,唐代,战争

从唐诗中浅析唐代战争

作者:刘占国

来源:《信息教研周刊》2012年第11

唐诗就像一本特殊的相册,把古人的辛酸、痛苦、喜悦和怜悯记录在里边,它启迪着人们修身做人的道理,所以,我爱解读唐诗,欣赏唐诗,玩味唐诗。在唐诗中,我发现涉及到战争题材的有很多,而诗人对战争的态度也各不相同,老百姓深受战争之苦、颠沛流离的生活状况从诗中也可见一斑。

一、边塞诗,战争现实的揭露

边塞诗反映了唐代有关战争各方面的现实,抒发了老百姓的心声。可以说,边塞诗是唐代诗歌的主要题材,是唐诗之中思想性最深刻、想象力最丰富、艺术性最强的一部分。它如一颗璀璨的明珠,在我国古代诗歌的历史长河中焕发着耀眼的光芒。

王昌龄,一位著名的边塞诗人。擅长七言绝句,被后世称为七绝圣手。他的边塞诗如:《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在这首诗里,诗人慨叹守将无能,意境开阔,感情深沉,有纵横古今的气魄,确实为古代诗歌中的珍品,被誉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王昌龄在《塞下曲》(其二)饮马渡秋水,水寒风似刀。平沙日未没,黯黯见临洮。昔日长城战,咸言意气高。黄尘足今古,白骨乱蓬蒿。里,则以长城为背景,描绘战争的悲惨残酷。读此诗,似乎看到了白骨森森,散落于蓬蒿之中。使人油然而生悲凉凄苦之情。而心上人,也许正翘首期待丈夫早日凯旋,真真就是陈陶笔下的: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里人。诗的前四句写塞外晚秋时节,平沙日落的荒凉景象;后四句写长城一带,历来是战场,白骨成丘,景象荒凉。全诗写得触目惊心,表达了非战思想。 而另一位边塞诗人岑参,在其《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强欲登高处,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这首诗里,把军旅苦闷,思念家乡的思想表达得淋漓尽致。正是九月九,家乡的习俗是登高饮酒,可在这里,一切都消失殆尽。勉强登上高处,也没有兄弟送酒来,遥望家乡,故园旁边的菊花应该开了吧,只是家乡也变成了战场,可怜的菊花不知道有没有被战火摧残。

二、叙事诗——战争无情的反映

战争过后多年,战场依然暗淡凄凉,漫漫的黄尘,杂乱的蒿草,白骨散弃其中,永远被人遗忘。无论死者是哪一方的,对其本人和家庭来说,都是凄惨的悲剧。

岑参的另一首诗《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6c1bc201d8ce2f0066f5335a8102d277a261f4.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