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专业小论文--中西方音乐与文化对比

2022-07-14 20:47:01   第一文档网     [ 字体: ] [ 阅读: ] [ 文档下载 ]
说明:文章内容仅供预览,部分内容可能不全。下载后的文档,内容与下面显示的完全一致。下载之前请确认下面内容是否您想要的,是否完整无缺。下载word有问题请添加QQ:admin处理,感谢您的支持与谅解。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第一文档网# 导语】以下是®第一文档网的小编为您整理的《音乐专业小论文--中西方音乐与文化对比》,欢迎阅读!
中西方,音乐,对比,文化,论文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东西方文

化的共性与特征



音乐文化博大精深,中西方音乐也是各有千秋、互存不同。中西方音乐的不同,其基础是源于东西方文化的差异。其实透过中西方音乐的对比就可以看出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本文通过对中国音乐特征、西方音乐特征的论述,找出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本文借鉴了前人的相关理论成果,在查阅大量理论文献的基础上,总结出了个人的主要观点,使得自己的音乐素养得以更好的提高。



关键词:音乐;对比;特征;文化;共性






目录

一、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 3

(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 3 (二)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 5

二、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 ................................................................................ 5 三、中西方音乐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 7 参考文献 ..................................................................................................................................... 7








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中看东西方文化的共性与特征

一、中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一)中国音乐的风格特征

在封建等级制度的统治下,音乐歌舞历来是国王君主的奢侈品;琴棋书画也只是市大夫阶层的闲情逸致。而民间音乐家属于“下九流”,其身份低于妓女。

皇帝贵为真龙天子,位居人品之极,理应享尽人间之富贵、天地之精华,于


是乎声色犬马、穷奢极欲。选进宫的宫女必要学习礼仪、音乐歌舞。齐国国王好音乐于是才有了那南郭先生混入乐队去滥竽充数。它们的唯一目的就是服务于国君、皇上。大家富户,衣食不愁,酒足饭饱之后才会有那“歌管楼台声细细,秋千院落夜沉沉”的享受。而那些为糊口辛勤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吃完饭,抽袋烟,喘口气,早早上床睡觉,唱什么歌?跳什么舞?至多哼上两句“提起了宋老三,两口子卖大烟”什么的;老爷们儿憋急了无非来个“十八摸”过过瘾而已。哪有什么真正的音乐

“礼、乐”是封建伦理道德和统治制度的组成部分,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工具。而中国历来是“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所以好的音乐禁固于宫帏之中,下达不到广大劳动人民。我们无法想象皇帝的歌妓舞女或乐队班子能被派出去为民众公演。那杨贵妃就很是能歌善舞,尤长于“霓裳”。但她能将自己的歌喉舞姿乃至

于玉脂冰肌展示给一身泥巴两脚牛粪的老农吗?

中国是个落后的农业国,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是农民加文盲,长期在封建君主制的统治下苟延残喘。他们从来就不是中国文化的主人,音乐当然也是如此。管众多的音乐素材取自于民间,音乐的发展历程则是“自上而下”。“乐府”就是一个专事研创音乐的官僚机构;今天保存下来的那些民乐经典之作,多是历经宫廷乐师记谱整理、修改加工,珍藏于宫廷之中的“精品”。“劳动人民”,斗大的字不识两箩筐,懂得什么音律,认得什么师况?可见,只有宫庭里才有真正的音乐,而属于民间的音乐既难保存又难流传。

民间艺术团体多是小型地方游击队,旨在谋生,无非是弄两出“折子戏”,来两段村野小调而已。质量低、对象窄,不足以代表中国音乐

有才华懂雅乐的民间艺人,毕竟属于“下九流”,得不到重视和尊敬;多因无钱无势而穷途潦倒、自生自灭。白居易《琵琶行》中的那个琵琶女应当是个了不起的人物,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著名琵琶演奏家×××”。可这个可怜的江南女子,寄居船头,终日“犹抱琵琶半遮面”,及至“千呼万唤始出来”,则来个“大弦小弦错综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博得观众一声笑、一个彩;碰上个知音,换取几滴同情的眼泪。可居然不知她姓甚名谁,更不会有谁推荐她去上音乐学院,或资助她去巡回演出了。像琵琶女这样的民间艺人又何止千千万万!但他们不过如同山间小草一样,何时生、何时灭,无人知晓。

“瞎子阿炳”当算个特例。在他病体缠身的暮年巧遇一个在当地采风的革命文艺工作者。这人还真是“伯乐”,一眼看中了这匹“千里马”;她还发现阿炳快不行了,于是紧着忙乎了一阵,居然借来了当时国内最先进的进口录音机和钢丝磁带。这阿炳也怪,本来已病入膏肓,只有喘息之功,而无操琴之力了。可那天却给明媚的阳光和革命的春风注入了活力:但见他正襟危坐,精神矍铄,口气拉完了平生所有的曲子。就这样,《二泉映月》算是保住了。当然,阿炳的一缕乐魂也随着那些动人的音符飘然而去了。

到了清朝,不但进口洋枪洋炮,也开始进口洋乐。那光绪就是个洋乐迷;末代皇帝溥仪还弹得一手好钢琴呢。但众所周知,那些玩意儿不过是讨好皇上的贡品而已。推翻帝制后,我国派出了学生留洋学音乐后来总算有了一批自己的的音乐家。但不幸恰逢中国战乱年代:先是军阀混战,接着日寇入侵,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要关头。于是刚刚来到中国这块水深火热土地上的贝多芬莫扎特们随即发出了“起来!起来”的最后的吼声(聂耳)和“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的呐喊(麦新)


中国音乐的“鼎盛”时期莫过于十年文革了。忠字舞语录歌加上样板戏真的是搅了个鸡飞狗跳。神州大地无论走到哪里,“音乐之声”不绝于耳: “东风吹,战鼓擂,现在世界上究竟谁怕谁?”

“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反动儿浑蛋” “提篮小卖拾煤渣” ……

这就是中国的音乐 (二)西方音乐的风格特征

西方音乐之所以能具有上述三个重要特征,其原因只能到西方人深层的精神生活领域中去找寻。笔者认为,它至少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一、理性精神。西方人在这方面有自己的传统。早在古希腊时期,他们的哲人便强调认识,认识自然、认识自身。他们追求知识,崇尚理论思考和逻辑抽象思维,重视发展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这种理性精神的传统,甚至在经院神学统治的中世纪也未曾泯灭。十七世纪起,特别是经过十八世纪伟大的思想启蒙运动,直到二十世纪,体现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的这种理性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发展。西方音乐中深刻的理性内涵,缜密的音乐思维,形式、结构的理性化,直到音乐学术研究的高度发展等等,这一切,说到底都离不开理性精神。二、个性解放。西方人追求个性解放,把它视为不可侵犯的个人权利,实际上这正是资本主义发展自身提出的要求,直接与人们在资本主义环境中产生的自由竞争意识相关。这种要求,早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发生的文艺复兴运动中就已经萌生,而十九世纪发展到了它的高峰。正是在音乐艺术中,这种建立在个性解放基础上的情感表现获得了最为广阔的天地,它所强调的不是“和”,而是矛盾冲突。三、创新意识。西方的古代哲学就已经意识到一切事物都是处在永恒变化的过程中,一个人不能踏入同一条河流。这种对宇宙万物的辩证观念,经过长时期的历史发展,随着对自然和社会的认识日益深化,随着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对进取精神的日益增长的客观要求,在西方人的意识中形成了一种大胆的否定精神。在他们那里,对传统的敢于挑战和批判,从不被视为离经叛道,而不断变革的精神则深入人们的意识之中。我们从这里可以探寻到西方音乐中那种高度个性化以及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越来越频繁的风格演变的社会历史上的、文化上的、心理上的深层动力和原因。

二、中国音乐与西方音乐的对比

中西方音乐的差异,首先表现在审美的差异:正如《中国音乐审美导论》中提到:“在审美追求上,中国音乐艺术以‘和’为理想,尚虚无,求空灵,讲韵味,求深邃,讲意境,求气韵生动,强调直觉与领悟,注重生命本体。这与西方音乐求深刻,强调理性与思想,把实有,意义与情感作为精神支柱的音乐审美特点形成鲜明的对比”。在我看来,当今的音乐美学史,实际上是一部中国音乐学思想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互相斗争、交融、互补的历史。中国传统音乐主要表达儒家的和谐,礼仪之美;道家的自然,天人合一;佛家的空灵,悟性,禅意等,相对比较主观。这和中国的绘画,书法追求神韵,重意境的审美情趣是相通的。


所以多讲求和谐、 幽美、深沉,旷达等。是人的内心世界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自然流露, 突出“情”和“景”的交融。如在听《梅花三弄》时,你首先能感受到的是景,然后通过此曲结构上采用循环再现的手法,重复整段主题三次,每次重复都采用泛音奏法,体现了梅花洁白,傲雪凌霜的高尚品性。西方古典音乐在西方戏剧的发展背景下,着重美学及功能性,故此比较客观。西方古典音乐以深刻严肃见长,突出主客对立,大都带有正剧或悲剧色彩,体现出来的是一种艺术精神的“壮美”。所以多音域宽广,曲调刚健、情绪激昂、气魄宏大。一样是表现人的不屈精神,《命运交响曲》就显得深沉而铿锵了,首先就是通过强节奏的开奏震撼人心。

其次,音乐创作和音乐理念的差异 :中国传统音乐,没有一套完备的作曲理论与法则,较易失传。而西方古典音乐技术层面上有理论,有规范,有大量的文字和音响文献,易于流传。中国传统音乐以线条为主,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和声。就如中国的绘画和书法讲究的是线条的艺术西方的绘画讲究的是面,体,光影的艺术。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气息,神韵,而西方古典音乐更讲究节奏,气势。就如中国的绘画注重写意,似与不似之间;西方的绘画注重写实,表现盛大的场面。

再次,乐器发展的差异:上面提到,中国的音乐多是单音,旋律的,所以中国的乐器结构简单,多是不能演奏和声的。如笛,二胡等,但越是简单的乐器越是能表现悠远的意境(中国的水墨也简单得只有墨的黑色,却能幻化出形态万千)比如埙,简单的原始土陶乐器,却能吹出千古幽思。中国民族乐器比如说琵琶、扬琴、箫、笙,唢呐多以“丝”“竹”为材,故称丝竹之乐,具有柔,细,清的音乐特征。西方乐器比方说圆号,小号,萨克斯等多以金属为材。西方古典音乐是和声的,多声部的,所以乐器多很复杂,机构精细繁复,多能演奏和声,如钢琴,吉他等。故音色丰富,音域宽广,表现力强。

中西方音乐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存在着一定的区别,其主要表现在中国音乐着重于情韵,而两洋音乐注重的则是音乐本身的和谐性;中国音乐发展自然过,一脉相承,西方音乐发展则呈块状结构和阶段性特征;中国音乐体现为单纯的模线性织体思维,以线条为主,而西方音乐则倾向于横交叉的立体状织体思维,讲究和声;中国音乐语言偏重心理,略于形式,极富变量,为开放性结构,而西方音乐形式严谨,结构具有封闭性特征;中国音乐尚善尚美,追求虚静空灵的意境,重感觉,而西方音乐却讲究理性与情感的统一,追求力度与强度,乐思明晰而实.

西音乐功能上的这种不同,其根源即在于中西文化上的差别。这个差别是:西方文化重外部知识的获得,中国文化重自身生命的享受;西方文化传统是以知识为本体,中国文化传统则以生命为本体。所谓以知识为本体,是指西方人将知识的获得作为自己生命的动力和目的,作为衡量一个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本标志。人是理性的动物这一定义在西方人的信念中具有两千年不动摇的统治地位,就正说明了这一点,因为知识正是理性的花朵,智慧的结晶。早在古希腊,西方人就以追求知识的执着而著称于世。在西方人的心日中,追求知识已不仅仅是人类生存的一种手段,而直接就是自己的生命所在,就是人生的全部意义所在。在古希腊人的心目中,似乎除了追求知识的科学之外,就没有什么东西值得他们去追求,也没有什么东西能够满足他们灵魂的需求,赋予他们的生存以意义。

总之,中国音乐有中国音乐的魅力,西方音乐有西方音乐的情怀。


三、中西方音乐与东西方文化的关系

音乐蛰伏着蛮荒时代的最初萌芽,低吟着先民血脉中的古老情怀;音乐搭建起细致与神韵的玲珑塔,雕琢出反复多变的五彩盒;音乐充盈了民族的生命与灵魂,使人类艺术之光夺目绽放;音乐赋予我们美妙的遐想,震撼我们多感的心灵…… 在这里我们可以一同走过中国世界音乐文化的光辉岁月,尽情领略中国以及世界五大洲不同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文化的精彩绽放,音乐文化的源与流到中外乐器的发展演变;从不同国家和地区乐律学的介绍到音乐名家作品的赏析;从相关艺术门类的介绍到民俗文化风景的展现,从多个层面为我们诉说了一个关于中国世界音乐文化的话题,如此庞杂,如此丰富,好似一场漫长的文化游历。





参考文献:

[1]、李秋华、西方音乐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P35

[2]、刘悦、西方古典音乐欣赏指南、宁夏人民出版社、2005P113 [3]【英】斯坦利著、谢力听等译、古典音乐:伟大作曲家及其代表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P29

[4]、许钟荣、古典音乐400年、河北教育出版社、2004P67




本文来源:https://www.dywdw.cn/cc731ac713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23.html

相关推荐
推荐阅读